从四个环节打通经济循环梗阻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我们要瞄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着力点,通过结构政策的调整,扭转供需结构错配,促进收入分配公平,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不断扩大内需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打通经济循环梗阻。
生产环节需突破供给约束堵点
供给约束不仅影响到我国能否持续做大“蛋糕”和扩大就业,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从总体看,供给约束依然较大,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利于不同产业之间和产业的各个环节之间循环畅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一方面,要着力补齐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和技术攻关,攻克跨产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着力锻造长板。发挥体制优势,继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引导优势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转型,提高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发展水平。
分配环节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分配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分配方式和结构是否公平合理,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影响到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财富的多少,进而影响到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内需潜力的释放。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同时,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还存在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偏低等问题。
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好分好,解决好区域、城乡、行业等方面的收入差距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二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体系,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三是要提高调节的精准性,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流通环节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是有效衔接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大动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多元化、各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同时,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依然不高、流通结构还不够合理,国内统一大市场尚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落后,供应链一体化水平较低,有些领域物流短板明显。
疏通流通环节的关键是建设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要确立整体观念,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确立全球观念,重视拓展全球流通网络,培育跨国流通企业,扩大生产交易范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增强我国完整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确立创新观念,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高效流通,推动商贸业态模式、物流业态模式创新,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增强交通运输对现代流通的支撑作用。
消费环节需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消费环节既是国民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这决定了消费是释放内需潜力的主要着力点。加速消费升级,不仅能培育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网络零售、在线文娱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同时,目前消费结构还存在不少短板,主要体现为产品档次、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在产品品牌、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等。
扩大居民消费,根本的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同时,为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消费层次,要重视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业态和模式,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上的短板,建设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一是要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新型消费,推广绿色低碳消费,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优质服务供给。二是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为新型消费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三是要用好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强化新型消费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