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

丁俊发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理论和实践证明,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四个环节,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有必要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再认识,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好打通四环节的大文章。

正确认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没有生产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那么后续的分配、流通、消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决定分配、流通与消费。同时,分配、流通与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生产的产品需要进行分配与再分配。分配的经济职能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分配原则确定社会各成员对社会产品占有的份额和比例。一般以工资的形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然后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支付、税收等调节手段在全社会内进行再分配。三次分配作为一种补充,可以通过慈善活动等方式回馈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就业联系在一起。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流通以商品与服务的交易为核心,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与服务的完成,实现货币的回笼。可见,从生产到消费,插进了分配和流通两个环节,正是这两个作用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环节,维系着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转。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

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消费,一种是生活性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消费必须借助流通这个环节。由于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也必定对生产与流通的规模、结构、方式和速度产生影响和作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费,消费的总量、结构、趋向决定着生产的总量、结构、趋向。如果不是让生产去适应消费,而是为生产而生产,必然出现生产过剩或生产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生活与生产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国民经济的任何部分都与这四个环节密切相关。

客观看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目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还存在短板和堵点,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从生产看,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所生产的产品还存在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而不求的情况。有些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有些产品缺少品牌,有些产品严重短缺。这些问题既涉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涉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还涉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分配看,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同时贫富差距也在加大。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较慢,居民消费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初次分配、再分配与三次分配也还不够完善。

从流通看,由于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低、业态发展不充分,影响了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对消费的促进。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包含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目前都有堵点,不能完全通畅,致使物流成本与交易成本仍然过高。

从消费看,虽然消费多年都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但其贡献度仍然不足,且后劲不够。无论是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还是消费环境,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做好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大文章

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当前,要通过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确保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要通过国内生产、进出口贸易、国家储备、市场调节等手段来确保总供给,特别是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二是优化供给结构。包括商品供给、服务供给、人力资源供给在内的几类供给结构都需要优化。三是提升供给体系韧性。既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又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从总体上提升供给体系的抗压和调节能力。四是通过创新驱动与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分配体制。实现共同富裕,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把“蛋糕”切好分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参与社会生产的要素内容在扩大,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二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一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外,我国已具备加大再分配、三次分配力度的条件和基础,可以更多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再分配,通过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实现三次分配。三是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一方面,通过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行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当前应向以下方面发力。一是降本增效提质。流通业的功能主要是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为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服务,应在降低采购、物流、生产、交易、管理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传统的流通模式向供应链模式转变。二是强化流通通道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健全市场监管体系等,畅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让智能化、数字化在流通领域大显身手。

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巩固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的影响力。为此,必须加强需求侧管理,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障碍,特别是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成员)

2022-05-12 丁俊发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3770.html 1 <p>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