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10月9日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发布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经过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改革、上市公司治理、严格监管执法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我国上市公司总体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公司质量提升向前迈进一大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上市公司“体量”不断壮大。有报道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量为4506家,市值近87万亿元,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上市公司家数、市值分别位列全球第三位和第二位。
上市公司“体能”不断增强。从今年半年报披露情况看,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年分别平均增长16%、17.6%,营收增速较规上工业企业高出8.1个百分点;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两年平均增长21.9%,专利数量较年初增长7.4%。
上市公司“体质”不断向好。经过专项治理,目前,上市公司风险总体收敛。在退市制度改革背景下,一些“问题公司”被动态出清。
尽管如此,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上市公司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整改,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不规范,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违法违规问题不时发生;董监高履职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独立董事独立性不够;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须坚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标本兼治。
一要持续把好“入口关”,为市场健康发展引入源头活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是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微观基础。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各相关部门仍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二要始终畅通“出口关”,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要以退市制度改革为抓手,确保退市新规执行效果,推动重大违法公司及时动态出清,维护好资本市场生态。
三要努力加快“补短板”,不断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既要聚焦常态化,通过更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激发和激励上市公司提升经营和管理质量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又要聚焦突出问题、薄弱环节,抓紧制定完善一批制度规则,从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处置化解有关风险。(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