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思想解放发先声

这是胡福明。新华社记者 方爱玲摄

说起改革开放历程,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胡福明。他写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了一声春雷,随后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走进胡福明在南京的住所,曾经的哲学青年,如今已是满鬓花白的老人。说起40多年前的往事,老人的眼神明亮了许多,仿佛昨天刚刚发生。

1976年秋天,“四人帮”被粉碎,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胡福明和同事们一起,以饮酒吃蟹的方式来庆贺,并积极投身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然而,1977年2月7日,有报纸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这让胡福明非常吃惊。他敏锐地意识到,按照“两个凡是”的标准,历史将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胡福明决定写篇文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977年的三四月份,正是胡福明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犹豫了一个多月,他暗下决心开始动笔。

1977年7月,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照顾妻子期间,他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带到医院,在病房走廊里蹲在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困了,就把三把椅子拼起来躺一会,醒了再看、再写、再改。5天后,妻子出院,文章提纲也大致写成。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左右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

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0日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新华社于当天转发了文章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发。在同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章发表后,积极的反响和来自各方的指责几乎同时产生,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当时,有人指责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政治上是很坏很坏的’‘是砍旗的’。”对于这些斥责声,胡福明淡然面对。他坚信,实践会证明一切。

终于,因为邓小平的一锤定音,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发现错误思想不去批判,我就对不起党,不配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回忆起当年写作文章的初衷,胡福明仍然心潮澎湃。

如今,胡福明依旧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家大事,爱人张丽华每天为他读报、读书。在全国上下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两位老人每天坚持读党史。

离开胡福明家时,午后阳光洒满庭院,院子里的花儿开得正艳。老人起身已很吃力,但依旧坚持与每一位记者握手告别。他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希望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坚实。

文/本报记者 薛海燕

2021-06-15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07187.html 1 胡福明:思想解放发先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