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3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强大制造业应对风险挑战
——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
本报记者 李华林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1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8.1%,名义GDP从101万亿元到114万亿元,增量约13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全世界由此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杨伟民委员看来,中国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支撑在于制造业。“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8.1%的GDP增长,制造业的GDP占比也有所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制造能力、配套能力都非常强。”杨伟民委员表示,据统计,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重提高到了27.6%,这个数值比北美地区高了8.2个百分点,比欧洲地区高了5.4个百分点。

“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杨伟民委员表示,而且我国出口不再以服装、玩具这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2021年出口当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提升,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伟民委员认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过去10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制造业比重下滑,而且下滑的速度有点快,所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其次,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杨伟民委员表示,我国要提高创新能力,而创新的载体、创新的依托主要在于制造业,制造业是硬科技创新的载体,也是技术迭代和进步的载体。

再次,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美、日、德和其他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但这些国家和我国国情不同,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经济体,要有强大的制造业来吸引我国庞大人口的就业。

最后,是应对外在冲击的需要。杨伟民委员说,这次世纪疫情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强大的制造业。疫情对服务业,特别是餐饮、电影院等面对面的服务业冲击最大。外在冲击下,我国仍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靠的是制造业。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就难以在国际疫情蔓延时满足国外的需求,经济增长速度就不会这么快。去年我国进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了一个百分点,如果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会有8.1%这样的经济增长。

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杨伟民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作了很多部署,比如大规模减税退税、支持科技创新等,这些都是继续巩固和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措施。此外,当前我国制造业普遍缺乏技术工人,怎样增强制造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