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
记者:去年以来,武汉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跑出“加速度”。武汉加快疫后重振是怎样发力的,成效如何?
郭元强:习近平总书记对武汉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在2020年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赞扬“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寄望武汉“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加快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交出了“开局漂亮、全年精彩”的年度答卷。
经济恢复好于预期。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城市前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以上。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步入快车道,预计2021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占GDP比重达26%。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预计9个区(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其中东湖高新区有望突破2300亿元。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全面提速,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7%,城镇新增就业29.98万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武汉一年来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
刚刚召开的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谋划了未来5年发展蓝图,提出要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当前,全市上下斗志昂扬,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正努力将美好蓝图变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稳中求进跑出加速度
记者:“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的关键词,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对此,武汉是如何理解和谋划的?
郭元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我们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坚决扛起稳定宏观经济的政治责任。
武汉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以更加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夯实发展根基。稳住一季度,以“开局漂亮”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稳住投资,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稳住消费,提振传统消费,拓展新兴消费,激发城市消费潜力;稳住市场主体,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努力实现量的快速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二是持续增强创新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四梁八柱”,以更大力度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加快成果转化、赋能经济发展,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三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努力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五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创新驱动构筑新优势
记者:作为科教大市,武汉如何发挥科技资源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将科教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郭元强:武汉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81位院士,在校大学生超过130万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43个,承担着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使命。科教资源丰富是武汉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武汉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的底气所在。我们将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是突出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标准建设光谷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规划,支持建设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围绕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部署实施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的研发项目。
二是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发展中试熟化基地、共性技术平台,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加快应用,支撑“光芯屏端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突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探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高水平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载体平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深入实施“武汉英才”等计划,让各类人才更好地创新创业。
四是突出营造最优的创新生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枢纽型技术要素市场,创设武汉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创投基金作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