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心捐赠容不得“蹭热点”
□ 周 琳

最近,笔者注意到这样几个特殊的捐赠个案。有人赠送一些粗制滥造的口罩,被部分媒体曝光;有人向前线记者免费赠送防疫商业保险产品,但没有填写投保人身份证号、受益人、赔付额度等信息;还有企业欲向雷神山医院工地捐赠几十罐婴儿奶粉。

粗制滥造的口罩,对于疫情前线的医院和社区可能造成病毒感染;没有填写保险信息和受益人的保单,在赔付的法律和流程上能有多大效力,尚且存疑。这些看起来出于善意的捐赠,显然动机不纯,甚至可能是打着捐赠的旗号,蹭疫情防控的热点。

在合法合规合情理的前提下,蹭热点、抢流量、赚打赏本无可厚非。用最善意的视角思考,每一家企业和个人都想为防疫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每一份捐赠都有自己的价值。如果出于真心实意在热点事件中作出贡献,事件本身自然也很可能会成为热点,被网民关注、转发并收获流量,都水到渠成。这样的捐赠也有利于帮助有关方面解决问题、反映情况、找到方法,对社会进步有益,理应支持和鼓励。相反,如果仅仅为了借助捐赠出名,借机博取眼球赚得“流量经济”红利,那就违背了捐赠初心,走向了事情反面。

疫情当前,任何人蹭热点不能丢失良知道德,要有底线,眼里不能只有利益,还要有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公序良知,体现社会人文情怀。除了企业要加强自律,恪守原则底线和道德操守,接受捐赠和发布捐赠信息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既要尊重每一家企业、每个人的合法捐赠权利,积极鼓励真情实意的捐赠行为,提高捐赠物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规范度,也应对某些捐赠行为加以鉴别和必要约束,敦促其不触碰法律红线,不可为热点新闻做过度营销,让捐赠行为回归本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