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条美人鱼 荡起太湖浪
□ 刘 放

鱼米之乡由美丽鱼儿来传讯,理所当然。

一条胭脂色的罕见美人鱼,日前被太湖渔民在捕捞中误捕,在渔政部门的辨识下,旋即放归。它有如一位传递喜讯使者,至少让我们获悉,太湖的生态在湖岸人民不懈的努力下,持续好转。各种保护母亲湖的措施见效了,这不能不激励我们满怀信心地继续我们的生态之旅,并且不断开创新的美好和召唤归来曾经失却的美好。

太湖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鱼米之乡自然的生态。太湖跨江、浙两省,联通长江和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江南人民的“聚宝盆”。太湖不但孕育了苏州古城,甚至也孕育了江南,对灌溉、交通、种养、文化活动以及休闲旅游,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没有太湖就没有江南。善待珍惜太湖,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她经千年万年的传递到了我们手中,或者说我们有幸被其拥入怀中,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她。随着多年的退耕还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太湖的水质在朝好的方向转化,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嘉奖。如今,一条罕见的胭脂鱼现身太湖,不妨将其视同为向太湖儿女报喜。这种胭脂鱼俗称美人鱼、火烧鳊,是长江一种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通体红艳艳的胭脂鱼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太湖中出现了,它不就像是大自然给太湖颁发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红包吗?鱼米之乡由美丽鱼儿来传讯,理所当然。

太湖像一面店招,也招摇着智慧之乡物产的生态。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作用带来长江水域鲥鱼、刀鱼等的近乎绝迹,太湖也面临过极大的危机,其中蓝藻暴发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一系列的太湖环保措施,譬如参与人众多的“增殖放流”活动,不但唤醒了人们保护太湖的意识,事实上也有非常突出的收效。利用食物链的原理,鲢鱼、鳙鱼是吃蓝藻的大力神,水中清道夫,最爱吃蓝藻,一条花白鲢每长0.5公斤肉,要吃掉17公斤蓝藻。生长16个月的鲢鳙鱼,平均长到1.5公斤,从放养到捕捞就能吃掉50公斤蓝藻。太湖渔管会以渔控藻项目放流鲢鳙鱼苗近5亿尾,在给人们餐桌增添美味之余,还吃掉了湖中658万吨蓝藻,这种“以渔控藻”的放养,改善了水质、修复了生态、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善莫大焉。这是大自然对人们智慧的嘉奖。今年,又有33万尾白鱼苗投放太湖,增添太湖各类土著鱼种,尤其是“太湖三白”,使湖中水生物能和谐依存,这也是鱼类彼此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胭脂鱼的造访,或许也可视为“有朋自远方来”,专为太湖美而捧场和赞美。

太湖像一把尺子,还丈量着礼仪之乡文化的生态。胭脂鱼出现在太湖,最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启示。苏州最有文化含量的鱼,其实是中国花鲈,也就是文人们说的“张翰鲈”。中国花鲈分布广泛,但唯独在苏州有文化价值。如“莼鲈之思”“莼羹鲈鲙”,在中国美食文化的天空久久闪耀。吴江是著名的莼鲈之乡,但如今现实中却没有人能真的品尝到这道美味佳肴。就像鳊鱼处处有,惟有出自武昌(樊口)的鳊鱼才是武昌鱼一样,中国花鲈只有出自苏州,才能算是“张翰鲈”。据吴越美食推进会创始人、上海食文化研究会首席高级顾问蒋洪先生介绍,中国花鲈分布很广,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江海沿线都有,属洄游鱼类,只是太湖前些年绝迹。近年,因为太湖整治,洄游通道改善,太湖中也能偶尔见到它们来一戴“张翰鲈”桂冠,但数量极少,无以成市。他说,中国花鲈的经济价值远高于大口黑鲈(加州鲈),而性价比又绝对高过鳜鱼,扩大人工池塘养殖,大有可为。这种高文化含量的鱼,如果成市,轰动和价值当不在阳澄湖大闸蟹之下。鸟有杜鹃啼归,鲈鱼若能啼鸣,或许也会啼而归之吧?太湖的生态日渐见好,自然会丈量着一代太湖儿女的新作为。该是我们擦亮昔日文化招牌的时候了。

如同葡萄之于吐鲁番、橘之于淮南、蟹之于阳澄湖、酒之于茅台,中国花鲈如果能在太湖打响“张翰鲈”品牌,给人们带来的将远远不止口舌之乐,还能让天南地北的游人,带着对晋代美食家的浪漫好奇而趋之若鹜奔吴来,发怀古之幽思。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