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 吴晓东 谍战剧,讲人的故事

题材内容同质化严重,“喋喋不休”的谍战剧如何突破现有套路,走出创作瓶颈?

谍战剧重新圈粉并非易事。眼下热播的《谍战深海之惊蛰》却打破人设桎梏、创新叙述语言,让沉寂数年后再度回归荧屏的谍战剧完成华丽转身。

《谍战深海之惊蛰》讲述了成长与蜕变:1941年上海沦陷期,街头小混混陈山偶然被迫卷入血雨腥风的谍战漩涡,冒名顶替肖正国前往重庆潜伏到军统内部,准备窃取重要情报。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陈山并不想背叛自己的国家,在中共地下党影响下,在与敌人斗智斗勇中,陈山毅然站在抗日阵营,最终树立了信仰,成长为真正的战士。该剧融合小人物成长与谍战交锋,展现小人物成长之路的挣扎与觉醒,叙事人性化,接地气。

近年来,从《潜伏》到《黎明之前》,从《悬崖》到《伪装者》,从《解密》到《风筝》,荧屏持续的“谍战热”导致了谍战剧市场快速膨胀,题材内容同质化严重。“喋喋不休”的谍战剧如何突破现有套路,走出创作瓶颈,一直是困扰着创作者的难题。作为发展成熟的类型剧,谍战剧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情节架构、叙事手法等方面不断破局,而刻意营造伟大的英雄光环,早已不再是创作者追逐的目标。为荧屏谍海群像增添另类形象,正成为创新谍战人物叙事新打法。

优秀的谍战人物塑造,一定如剥洋葱般层层深入。在主线情节递进下,人物性格多面性也层层铺开。不少人物在最初并没有坚定信仰,也没有求进步的理想,人生观就是“只要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然而,他血性依旧,良知未泯。比如,在《谍战深海之惊蛰》中,陈山初入军统时,和同事们一起观看爱国话剧,一起高喊“愿我们今日之鲜血,换明日太平盛世”的慷慨口号,可同时他又为自己的身份羞愧。他内心一直有个朴素认知:“中国人的枪用来对付敌人,不对付自己人”。这种设置,一方面通过家国矛盾推动剧情发展,另一方面,在亲情与人性探讨上也完成得更加彻底。

可见,在谍战剧里,信仰不是僵死教条,也不是抽象理念、空洞口号,而是一个人从懵懂漠然到觉察笃定的真切感知。谍战剧之所以不乏观众缘,其烧脑的智力对决和紧张的正邪博弈是关键。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涌动,一触即发的绝地反击,不动声色的心理较量,都是考量谍战剧品质的要素。不少谍战剧一开篇就充满了来自各种势力的智力博弈,更将年轻受众热衷的推理元素融入烧脑虐心的强剧情中,营造出谍海迷踪、信念博弈、敌我难分、扑朔迷离的收视效果。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了这么多年谍战剧,如今谍粉早已不满足于打打杀杀、偷情报抓特务的桥段,而喜欢用逻辑推理分析剧情,带着感情色彩审视角色。通过分析主角的身份与职业多变,可以一窥谍战剧创新之难。谍战英雄自带烟火气、剧情烧脑反转,这是谍战剧标配,还是类型剧发展的必经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