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科技创新实力在滨海新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先头部队”带领下日益壮大。在采访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天津企业对北京中关村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都了如指掌,企业负责人经常往返于京津两地。
这说明合作的力量是多么重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任何科技创新、专利流动、产业化成果转化都需要各地、各部门、各类企业合作推进。未来很可能出现北京研发、天津生产、河北成果转化等协同创新模式。这就好比弯弓搭箭,没有拉出满弓的力量,单靠箭头和箭尾往前冲,终究会成为强弩之末,“创新之箭”不可能飞得更远。
京津两大城市相距仅100余公里,在许多方面存在互补性。过去,京津冀区域内的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科研投入同质化,重复建设项目严重。区域内的技术进步缺乏重大突破,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科技创新“爆款”不多,真正原创性的区域科技创新成果更鲜见。
在科技发展日益细分化、垂直化的今天,京津冀三地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携起手来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实现真正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
首先,创新要更加开放。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税收、企业资质认证等方面的条条框框,用市场化的力量高效筛选最具科创潜质和实力的团队,让“无形之手”成为检验科创成果的重要标准,让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更多参与到科技创新全流程中。
其次,创新应更加包容。向长三角、珠三角“取经”,加快培育适合京津冀区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群体。以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深度介入科技创新过程,从募资、投资、管理、退出等多个环节保障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为创新者制定出台更多宽松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保障。
再次,创新要形成合力。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优势得以在统一规划指引下更好发挥,不足之处能够更快弥补,创新资源和要素可以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区域间的创新主体壁垒,区域内的任何创新主题能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实现区域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