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离红墙最近 跟百姓最亲
——北京市西城区践行“红墙意识”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采访组

“离红墙最近,跟百姓最亲。”北京市西城区在推进民生工作中践行“红墙意识”,从老旧楼加装电梯,到居民停车管理;从小区户线修缮,到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践行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内涵的“红墙意识”,就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西城区把“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的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精准施治:背街小巷大变样

作为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应该有更靓丽的市容、更宜居的环境以及更精细的城市管理水平。然而,西城区还有一些背街小巷存在环境脏乱、交通不便等问题。西城区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区1430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提升,实现重点地区“无违建、无开墙打洞”等“十有十无”的目标。

“前门西河沿街长1150米,共有123个居民院落,992户居民,187家商户。”王俊礼是这条街道的街巷长,介绍起“家底”时显得胸有成竹。他说,这份熟悉来自于对居民求助的“随叫随到”。谁家院里的灯不亮了、下水道堵了、老人行动不方便了……但凡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儿,居民们都愿意向王俊礼求助,他也很愿意到居民家中搭把手。一来二去,大家口中的“王街长”变成了“小王”,这为他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王俊礼上任之后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解决了存在多年的机动车单行禁停问题。他先后3次组织召开居民、商户代表座谈会,与大家商讨解决对策,找出问题症结。最后在街道的统筹下,协调解决了78辆居民机动车的停放问题。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对乱停放行为进行劝导和举报。如今,这条并不宽敞的市政道路显得清爽通畅。居民李会兰满脸笑容地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我在这里生活67年了,过去从来没见过街道这么干净整洁。”

离西河沿街不远的椿树街道慎业里胡同,这两年也是大变样。过去,慎业里胡同共有17家住户,宽度不足2米的胡同里,建了大大小小37个煤棚子,头顶上布满了居民拉的晾衣绳。每到下雨天,胡同里污水横流;天一晴,头顶上就是“遮天蔽日”的衣物。

街巷长祁正斌是个“急性子”,上任第二天就组织居民开起了座谈会,倾听大家对街巷整治的意见。祁正斌发现,整治是居民的共同意愿,但有一些住了人的煤棚子是这项工作的难点。他一边给群众做工作,一边听取大家的意见,居民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全力支持,从去年4月底到6月份,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慎业里胡同的改造就完成了。架空线实现入地,违建顺利拆除,道路也宽敞了许多。

民意导向:社会服务全响应

践行“红墙意识”,就要坚持“首善标准”,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坚持民意导向,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家住西城区德胜街道的王英兰老人说起近两年来周边环境的改变感触颇深,“过去街道两边都是开墙打洞的小摊小贩,整治之后道路整洁了许多,但是买菜很不方便,要走很远”。

疏解整治腾退出来的空间如何利用?还要老百姓说了算。通过民意立项,“便民菜店”很快建了起来。“现在买菜很方便,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就对了。”王英兰说。

去年11月份,德胜街道新北社区养老驿站正式运营,作为首批入住的老人,年逾九旬的周大爷对养老驿站的便利程度十分满意:“这里隔着窗户就能看见自己家,家里人可随叫随到,不用担心!”

与养老驿站相隔不远的婴幼儿社交平台也已经正式开放了。这家在百姓呼声中成立起来的早教平台对社区内0至4岁的孩子实行费用全免,家长只需通过网上申请,就可以带孩子来这里报到。项目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街道每年在早教平台项目中投入大约120万元,今后此类政府购买服务以改善民生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过去一年来,西城区民意立项工作共完成132个民生项目,涉及住房条件改善、公共设施、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民生工作实行民意立项推动了政府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了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型。民意立项把群众意见作为决策依据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感、关联感和获得感。推动一批政府要做、政府该做、政府能做的民生项目落到实处。

厕所革命:城区管理精细化

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西城区,是展示基层社会治理品质的一扇窗口。红墙边上的公厕是城市品位和人文情怀的载体,体现着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厕所难找、卫生不好、设施又旧又老”,这是过去西城人对公厕的普遍印象,如今,公厕数量增加、标识醒目、整洁卫生、设备齐全,西城区的“公厕革命”取得了良好成果。

记者在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的龙爪槐公厕看到,公厕外装饰着灰蓝色的琉璃瓦、素朴的砖墙和中式的玻璃窗,不走近细看很难发现这是一座公厕。公厕内的设施也很齐全,除了室内有“冬暖夏凉”的中央空调、保证“常年无味”的排水系统,还有干净卫生的节水装置以及方便老年人如厕的栏杆扶手。

除了改造,日常的保洁也很重要。三类公厕采取每日7时至21时巡回保洁模式,每名保洁员负责2座公厕,污物滞留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座公厕还配备了电子地区定位技术,巡回检查人员只需要扫一扫公厕外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公厕内的室温和有害气体等参数,便于实时掌握公厕运行情况。

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群众生活品质短板,考验的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西城区环卫中心主任周兴新介绍,区内724座三类公厕将在明年10月1日前全部完成改造,二类公厕加装电采暖设备和除臭系统工程也将在2018年内全部完成。届时,西城区的群众将体验更加整洁舒适的如厕环境。

(采访组成员:李 力 胡达闻 杨学聪 张 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