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一场大雨过后,记者走进紧邻抚河河畔的江西省南城县万坊镇鄱阳村港口村小组,发现这里空气清新,池塘碧波荡漾,白鹭在稻田中留下剪影,蝴蝶在枝头翩跹起舞。
谁能想到,10年前,小村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山川植被遭受破坏,每逢雨季,沟壑间浑浊的黄泥水到处涌灌,稻田往往被泥沙覆盖。
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郑细龙说这全是托了小流域治理的福。与港口村小组一样,近年来,南城县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一个个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村落变成瓜果飘香的生态村。
南城县是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水系密布,星罗棋布的小流域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主要干流上游。近年来,由于受畜禽养殖、农村污水垃圾、农业面源等污染影响,小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个别地方水体脏臭、垃圾漂浮,沿岸垃圾成堆、蚊虫滋生,群众怨言不断。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立足治“小”治“早”,南城县顺应群众期待,“十二五”期间,一场没有硝烟的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战役悄然打响。
如何下手、从哪里切入?“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的整治目标,提出“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机制”,构建起一套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护机制,确保八成以上的小流域水质要达到Ⅱ类以上。
借着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春风”,位于盱江河畔的里塔镇欧坊村梅潭村小组率先“接招”,开始了小流域治水的大胆探路。在“农发水保”工程资金的支持下,村里关闭了4家刨板厂,清退了2家塑料加工企业,拆掉了数百平方米的空心房,实行土地复垦。同时,采用山顶戴帽、山腰补植、山脚种果、水面养鱼养鸭、农户养猪建沼气池等综合方法,以农户为基础,立体式开发,实施水岸联姻植绿覆绿,美了山川富了百姓。被群众戏称为“癞头村”的梅潭村成了生态文明村,呈现出“苗深全覆陇,荷上半径塘”的新面貌。
“一花引得百花开”,看着梅潭村旧貌换新颜,港口、百子亭、宏富等小流域分布村齐发力,各显神通,“拆、截、清、治”全面出击,截污纳管、清除底泥垃圾、治理污染源。短短几年时间,全县重点规划建设的麻港河、东坑水等15个小流域分布村栽种水保林50公顷、新建果园10公顷、封山育林130公顷,完成综合治理面积近3000公顷,项目区每年增加的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经过治理的小流域区域基本实现了山坡从“红”变“绿”、土地由“红”变“黑”、水流由“黄”变“绿”的转变。
小流域水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夕之功,既要有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的战略,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定力。尝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甜头的项目区村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在港口村,“蜜橘专业户”郑细龙如今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生态劝导员”,率先创导绿色种植、少施化肥、少打农药,劝导村民戒除一些卫生陋习。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挥公众智慧“最大化”。如今,南城县“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全民共治”的小流域多元治理格局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