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四川省级环保督查组在完成对21个市州的环保督察工作后,按照9大类别对督察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共梳理出各类环境问题8924个。截至7月7日,问题整改率为78.1%。
四川不仅公布了问题数量,还将挂牌督办的10个突出环境问题进度表向全社会公布,以正面、开放的态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一手抓到底,问题不彻底解决,绝不罢手。”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的表态让人感受到了整治环境的决心,而四川近年来在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时则体现了一种坚持。
打好蓝天保卫战
今年2月,成都市龙泉驿区关停全区18家24门以下砖瓦厂;双流区已取缔、整改、搬迁“三无”工业企业800家
研究表明,空气质量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在采访调研中,面对类似“为何重污染企业会在此设立”这样的问题时,不少受访者有些无奈地表示,这与多年前地区规划有关。不少地区为了经济发展,在引进企业时“睁一眼闭一眼”,而今面对关停这些企业的难度,更是需要魄力。
日前,记者来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泸溪河社区3组,已被夷为平地的砖厂里,陈旧的设施等待拆除。
“这家砖厂离东山国际小区很近,一开工就会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粉尘,噪音也很大,周围的居民苦不堪言。”龙泉驿区科技和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郑晓勇告诉记者,2016年年底,成都市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提出更高要求,龙泉驿区随即提出关停全区18家24门以下砖瓦厂,今年2月9日至2月19日,拆除任务全面完成。
讲政策、讲法规,说明利害关系,郑晓勇和同事们一遍又一遍走进各家砖厂。“时间的硬杠杠就在那里摆着,到点必须拆!”郑晓勇告诉记者,为按时拆除砖厂,龙泉驿区对24门以下的砖厂依法断电,注销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证,禁止全区建筑企业使用淘汰砖厂的产品……
铁腕手段之外是疏堵结合的举措。
“对于在今年2月9日至19日期间自行完成拆除的砖厂,我们给予每门窑16万元的奖励,越早拆除奖励金额越高。”郑晓勇说,龙泉驿区共兑现奖金6048万元。
拆除这18家砖厂,意味着龙泉驿区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减少500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气味刺鼻的砖厂不见了,漫天粉尘的家具厂也拆掉了。
“2002年,为了加快开发,我们九龙湖社区4组引进了30多家家具企业,包括不少小型家具企业。有的‘三无’企业来多久就让人头疼多久。”家住成都市双流区九龙湖社区4组的李德根大爷告诉记者。
今年2月,双流区加大了“三无”企业整治力度,九龙湖社区附近的数家家具厂被关停或搬迁。记者在现场看到,已经废弃的粤华沙发厂厂房内满是厚厚的灰尘。据双流区环保局局长刘志勇介绍,双流区共有“三无”工业企业2690家。截至目前,已取缔、整改、搬迁800家。
为排水口建“健康档案”
双流区在排水口设立标识牌,对每一个编号后的排水口都进行严格管理
“JAH-GW-039”,这是成都市双流区江安河编号为39号的排水口。通过一一排查,江安河共确定了46个排水口,每个排水口均设立标识牌。一旦双流区水务局监测到河渠被污染就可以通过编号查找排水口主要污染源。如果群众发现排水口排污,可以根据编号进行举报。
目前,双流区还在积极查找污水源头,编制治理方案,对每一个编号后的排水口都将进行严格管理,制定“健康档案”。
双流区黄甲街道八角社区五组梁皇养殖场占地50亩,2004年建成使用后,业主将养殖场分租给农民养猪,这个猪场的养殖户最多时有8家,存栏量近5000头。
记者看到,梁皇养殖场已经拆除完毕,这块空地将被政府统一规划。由于长期采用泔水养殖,荒废的围墙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初被严重污染的黑渍。“猪场拆除以前,三伏天我们都不敢待在家里,满屋苍蝇乱飞,窗都不敢开。”八角社区居民王乔说。
“接到群众举报以后,我们要求养殖场建了3000立方米的蓄粪池和2200立方米的沼气池,污染情况有所缓解,但无法根治。”双流区农发局畜牧站站长毛安林说,受限于排污设备,养殖场的污水排入了最近的青蓝沟,这是成都的母亲河锦江的支流。“这已经严重违反了《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月底,梁皇养殖场正式关闭,4月11日拆除了全部设施。目前全区22家需要整治、关闭的养殖场已经全部关闭。”毛安林告诉记者。
今年的四川省级环保督察发现,全长33公里的东风渠龙泉驿段共有一级、二级两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内居住着37户散居居民,在二级保护区内有两家砂石厂和一家仓储企业。
7月上旬,记者来到了东风渠流经的龙泉驿区大面街道蒲草村。东风渠附近不足200米正是曾经的两家砂石厂所在地,拆除完毕的砂石厂仅可见几个工棚。“对东风渠边拆除的3家企业,将通过复垦恢复生态环境,同时加大对东风渠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视和管护,增加对大面街道洒水降尘的次数,加大对东风渠饮用水源区的隔离和保护,确保饮水安全。”成都市龙泉驿区国土局执法队副队长江彬说。
修复“创面”不遗余力
对保护区内探矿、采矿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综合整治,让其依法依规有序退出,是本次四川省挂牌督办的重点之一
7月10日,位于眉山市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4家矿山企业52个矿硐全部封硐。14年前,这里的天然林和次生林保护完好,但经过长年的探矿和采矿后,多处山体裸露,植被被严重破坏。对保护区内探矿、采矿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综合整治,让其依法依规有序退出,正是本次四川省挂牌督办的重点之一。
“12月10日前,保护区内所有矿山施工设施将全面拆除,除了封查井硐外,生态恢复已经全面开启。山体‘创面’修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洪雅县县长宋良勇说。
瓦屋山矿区需要恢复的总面积294亩,截至目前,按照原山原貌原生态恢复要求,已恢复生态植被251亩。据了解,按“边拆除、边恢复”原则,洪雅县责令矿山企业、水电站业主启动生态植被恢复,同时,预拨植被恢复专项资金100万元,成立了4个生态植被恢复工作组。
“为了全面修复生态、恢复土质,我们需要先将矿渣拉走,保留山体和地形原貌,再通过科学培土后栽种植物。”洪雅县国土资源局矿管股股长李建表示,以保护区核心区域大岩窝为例,施工队在被破坏的道路、矿渣之上填埋了1000立方米泥土,形成了一层30多厘米厚的土层。
当前,瓦屋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394.16平方公里,区域内实行严格保护,禁止任何项目进入。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四川决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