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须系统推进
刘晓琳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制定46个重点城市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指导意见,并将于6月份发布。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变革,也是对垃圾实行有效处置的科学管理方法,兼具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由倡导到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垃圾总量也在逐年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垃圾处理能力的捉襟见肘。近几年,“垃圾围城”、跨区域偷倒垃圾的新闻屡见报端。住建部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侵占了稀缺的土地,污染了环境,我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超过200亿元。

面对庞大的垃圾产量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南京等8座城市就已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然而,17年过去了,分类成效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除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外,也与后端处理处置设施和技术难以跟上、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存在差距、地域联动和长期规划存在问题等直接相关。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庞杂的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涉及收集、运输、投送、处理、回收等众多环节,任何一环脱节,都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想通过一两次整治就达到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目的的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是目前世界上垃圾分类处理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也是历经了40多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对我国来说,面临的问题愈复杂、任务愈繁重,就愈要牵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找出垃圾分类问题的“痛点”所在。我国大中城市垃圾分类积累的经验表明,做好垃圾分类必须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等层面共同发力。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严格区分垃圾分类界限,细化垃圾分类标准。其次,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建立完善激励惩戒机制,规范垃圾投放行为,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问题。最后,抓好配套管理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等全过程管理;加大技术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市场化进程,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提升分类回收水平和处理能力。

为其艰难,方显勇毅。要想冲破“垃圾围城”,推动垃圾分类处置必须快马加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