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北京市经历了一场大风天气,大风所过之处尘土飞扬,很多行人被搞得“灰头土脸”,一些室外的广告牌、横幅被吹得东倒西歪。但是在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百草园社区,记者并没有看到大风带来的狼藉景象。室外的一些标牌早已被移入了室内,居民们都提前关上了门窗,也很少有居民在户外活动。
“昨天海淀区气象局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我们通过社区的显示屏提醒了大家,在我们社区居民的微信群里也发布了预警信息,居民们早已作好了准备。”百草园社区书记兼主任徐翠平介绍。 这次大风天气的预警只是近几年来很多次气象灾害预警中的一次。每当出现大风、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现象前,社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居民发布气象预警,提醒大家作好相关准备,把气象灾害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说起用微信群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社区居民宋阿姨对记者说:“这种方法很方便实用,显示屏上的信息可能会被大家忽略,但是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人人都用微信,发在微信群里的消息大家应该都能看到。我每天早上八点之前都会把前一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发到群里,方便大家提前安排当天的出行计划。”
除了以上这些手段,社区气象灾害预警还有终极“大招”,这就是阿里巴巴公司开发的APP“钉钉”。“钉钉”本来是针对中小企业通讯需求而打造的,但海淀区气象局却利用它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区居民安装这款应用后,气象局发布的天气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如果用户没有关注,‘钉钉’会通过短信和电话提醒,做到全程留痕,确保用户知晓预警信息。”海淀区气象局副局长刘文军向记者介绍说。 “防灾减灾仅仅通过向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他们掌握规避和应对灾害的手段,这就需要开展科普宣传。”徐翠平说。记者看到,社区服务站内的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介绍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册,居民前来办事时可以取阅查询,社区宣传栏内也张贴着各种关于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材料。每年,社区还会举行防御气象灾害演练,让居民在实践中更好地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 百草园社区还特别注意提前排查一些安全隐患。“每年春天大风季节以前,我们都会联系物业对社区内建筑的墙体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修。雨季来临之前,我们会疏通社区内所有的下水管道,确保当大风和暴雨天气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徐翠平说。 百草园社区的经验不是孤例。据北京市气象局减灾处调研员海玉龙介绍,百草园社区是北京市气象安全示范社区,在北京市这样的社区共有1000多个,占全市社区总数的85%。在各级气象部门的协助下,气象局对各个社区作了气象灾害预警区划,让防灾减灾工作精确地覆盖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居民,真正提升了基层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打通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从全国来看,我国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正在大幅提升,气象监测“盲区”越来越少。在此基础上,气象部门采取一系列举措保障人们及时接收并有效利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据介绍,由气象部门牵头建立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已经汇集了来自15个部门的71种预警信息,初步实现了多灾种预警信息的统一发布。依托这个平台,我国可以实现国家、省、地三级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部门之间的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及快速发布。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以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已建立;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气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并分类解决预警信息直达基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