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困难就该搭把手”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上图 “雷锋班”成员义务检修电路。 秦 利摄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有个“雷锋班”。提到他们,当地群众无不伸出大拇指。其实,“雷锋班”不是一个军事单位,而是南方电网贵州省丹寨县供电局兴仁供电所的别称。多年来,该所成员在确保群众用上放心电的同时,先后接力帮助25位孤寡老人、376名贫困群众和贫困学生,小小善行汇成暖流。

“雷锋班”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2009年。时任所长王建了解到,职工们经常为困难群众垫付电费,有的长达3年。受此启发,王建倡导全所职工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将节约下来的资金存入“爱心箱”,并成立了以兴仁供电所抄表工刘启凡名字命名的“启凡服务队”。

“雷锋班”里的几位“老人”,都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雷锋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时间长了,服务的群众多了,供电所的职工渐渐成了大家眼里的“活雷锋”,“启凡服务队”成为“雷锋班”,规模也发展到20来人。如今,新入职的员工都会主动加入其中。在省会贵阳长大的项澒是“90后”,也经常到周边村寨探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项澒说。

在兴仁镇排佐村,《经济日报》记者看到了因瘫痪卧床20多年的村民潘万才,他长期住在阴暗潮湿的屋里、睡在地上。2016年,刘启凡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即找来一张床架起来,又号召“雷锋班”成员把潘家透风的墙遮挡严实,并改造了他家的电路。潘万才喜欢读书,刘启凡为其买来各种书籍。“他们对我就像亲人一样好。”现在,潘万才每天在明亮的灯光下阅读书籍,开朗了不少。

为群众排忧解难很慷慨,但“雷锋班”成员们的生活普遍不宽裕。比如49岁的黄承林,家里还有3个孩子在上学,每月的收入刚够开支。“虽然能力有限,但看到群众有困难就该搭把手。”黄承林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因为帮外出务工村民李忠、潘朝芝夫妇垫付了两个月电费,黄承林和李家结了缘。后来,李忠不幸患上尿毒症,黄承林常去看望他,时间长了成了“好兄弟”。李忠去年离世后,黄承林和同事们建议潘朝芝养猪养鸡,增加经济收入。“他们经常来看我,大事小情也会搭把手。”潘朝芝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