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宏观调控面临多难抉择,我国政府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依靠改革创新来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提高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注重消费、投资、区域、产业、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如何更好地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记者采访了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
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完善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运转高效、实施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既是认识、适应新常态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先后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不断提高,协同性、有效性显著增强。
“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提高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实际上是对宏观调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认为,对趋势性苗头性问题,要有预见性,在制定政策时对问题成因及政策效果要深入研究、预判,政策措施要精准。否则,在执行中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问题时容易措手不及。
“比如,对资本市场运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其他经济体宏观政策变动带来的外溢效应等,都要有相关预案。”张晓强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李克穆认为,相机调控是根据不同时期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举措,要求宏观调控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使调控手段更加有效,促进宏观经济运行更加顺畅。
“相机调控要求准确判断某阶段的情况,并相应调整政策力度和着力点。今年赤字率的确定就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的形势下,没必要进一步提高赤字率,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保持在3%的水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对于区间调控,白景明认为,这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创新,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要校正市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定向调控。比如,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注重有效性和精准性,在支出政策方面,提出保障重点,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贫、农业、教育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尽管去年国际上出现一些‘黑天鹅’事件,但是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定。今年宏观政策还是延续去年的主要做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不变,促进经济在稳健中前进、稳中向好。”李克穆委员说。
提高预见性精准性有效性
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要服从于发展全局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和法律等工具、手段,不断提高调控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央决定2017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效,注重合理调整政策力度和着力点,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保障重点支出的需要。”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欧文汉说。
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用“两减一扩”来概括。所谓“两减”,就是减轻企业税收和缴费负担;“一扩”,就是适度扩大支出规模。
传统上,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工具是扩大赤字和拉动投资,而我国将着力点主要放在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保持不变,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减税降费,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营改增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不但减轻了企业负担,还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凸显了宏观调控工具手段的创新,提高了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白景明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和往年一样,今年也给这些重要的金融指标设立了一个“小目标”。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M2预期增速比去年调低了1个百分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周晓强认为,M2保持在12%左右,这体现了不能靠“大水漫灌”来强刺激,更多应该在结构调整和优化上,在存量盘活中做文章。“调低一点M2增速目标,可以通过结构的优化来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稳健基调。有人认为,稳健中性是不是要收紧,流动性是不是会紧缺,资金价格是不是要上涨?
“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中性,这并不是简单地收紧,而是要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周晓强代表认为,这些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得很明确,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多重政策协调配合发力
我国正在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今年,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同时,加强多种政策措施的搭配,增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各种宏观政策要互相协调,比如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各方面政策既要分工发挥作用,又要注意统筹配合。”张晓强委员说。
对于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的情况,周晓强代表认为,需要多方面宏观政策协同引导。“影响实体经济资金价格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在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的同时,加强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的配合。总体上,当前实体经济的资金价格比较稳定,不会有较大变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需要加强协调衔接、形成宏观调控合力,才能更好发挥两大政策功能作用。特别是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紧密有序地配合。”白景明说。
张晓强委员认为,在多种政策组合上,市场机制要跟上。“比如,在去杠杆工作中,如果简单地以行政化手段去杠杆,容易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要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法来推进去杠杆,多种方式并举,相关的市场化融资机制要配套。”
“与市场会发生失效一样,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发生失误。为防止宏观调控政策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不协调性等问题,需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全国政协委员、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要依法划清宏观调控的范围、界定宏观调控职权,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并把其逐步公开化。
“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性也十分重要,必须明确各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责任。如金融宏观调控,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关系到避免出现大规模、系统性金融危机,需要加强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这‘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合性。”刘志彪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