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2017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委员、原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
二维码支付监管不能一刀切
本报记者 吉蕾蕾

作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尤其是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使用和接受二维码支付。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二维码支付发展最普及的市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原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传统支付工具的有益补充,二维码支付不仅有助于推动消费经济增长,还有助于降低非现金支付受理门槛,缓解小微商家经营成本压力,让非现金支付真正平民化。同时,作为普惠金融的推广实践,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也有助于农村金融发展。

同时,所有金融服务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的防控,二维码支付发展也不例外。一直以来,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备受争议。

“二维码支付总体而言是安全可控的。”梅兴保委员表示,如今,支付宝、微信支付、中国银联及各商业银行等均已在二维码支付中采用安全加密、信息脱敏等技术手段,确保二维码生成、传输和解析在各自体系内闭环运行,技术上保障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如今,扫码支付也将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获得全面推广。

谈及二维码支付的监管,梅兴保委员建议,在后期监管中,监管机构应统筹考虑社会价值与潜在风险,减少行政干预。“当前,二维码支付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已充分调研并认可了其安全性,市场发展趋于成熟完善。”梅兴保委员说,针对开展二维码支付业务的市场机构,应采取准入清退和分级监管等措施,避免出现“一锅粥”的市场和“一刀切”的监管。

同时,梅兴保委员建议,要保持前瞻性,鼓励市场机构通过业务和技术创新防控风险。尽管国内二维码支付在市场成熟度上已领先全球,但业务和技术创新性上仍具有很大成长空间。监管机构应鼓励市场机构通过业务和技术创新来防控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比如,通过技术创新对二维码标识加装防伪标识,避免因误扫二维码而产生欺诈;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可通过商业保险等方式化解消费者和商户风险损失。

梅兴保委员还建议,要加强对消费者和商户的教育。二维码支付面市时间不长,消费者和商家对其认知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市场机构应共同推进相关教育,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比如,提示消费者通过银行或支付机构指定手机应用软件扫描二维码支付,避免扫描不明来路的二维码支付或下载等行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