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残障儿童拥有希望
本报记者 向 萌 通讯员 孙 宇
△ 方明军(左)和接受康复治疗的孩子。

一次选择,一生坚守。方明军,是黑龙江省伊春市启音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校长,这位曾经戍边20余年、多次立功受奖的军人,自主择业后战胜诸多困难,在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上默默耕耘了十几年。

为爱启航,他愿做“守护者”

2001年,在当地人武部开展的“扶贫帮困”活动中,方明军接触到了一个残疾儿童家庭。残疾儿童需要人专门看护,孩子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费用都相当昂贵,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生活难上加难。看到这些,方明军一阵阵揪心。他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这些残疾儿童相关的病症,并买书自学起特殊教育课程。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这群身患残疾的孩子太可怜,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享受到正常的生活和教育。”2002年底,方明军顶着家人的反对以及同学战友的质疑,毅然从部队自主择业,将家安在了伊春这个他驻守多年的边境城市。2003年,方明军和他专门学特殊教育的外甥女合办了一所聋儿语言训练班,想教会聋孩子说话。没有专门的课堂,方明军家的客厅就成了课堂。

“为了有生源,自己听说谁家有残疾儿童,就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当时许多家长不相信我,一次两次不行就只能三次四次……”方明军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从简单的音节到生字、词语,再到一句话,在方明军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一点点、一天天进步着。当听到自己的孩子能开口叫“妈妈”“爸爸”了,孩子的父母们往往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为爱扬帆,他孜孜不倦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事。家长们口口相传使方明军的名气越来越大,孩子也越来越多。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康复场地和设备明显不够了!很多家长都向方明军倾诉苦衷,让他一定想办法接收自己的孩子。于是,他萌生了创办一所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学校的想法。

创办学校首先要有场地,方明军就多方寻找联系打听,终于租到一个400多平方米的旧楼房,他拿出所有的转业费,购置了平衡杠、按摩床、站立架、助行器等康复器材。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设计、亲自跑市场买材料,和老师们起早贪黑大干一个月。转入正轨后,方明军每天第一个到学校,为孩子做学习计划,制订康复方案,评估康复效果,关注每个孩子每天的训练变化。

采访时,有个名叫乐乐的患儿一直围前围后,俨然是这里的“小当家”。乐乐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以前大小便时常拉在自己身上,来到学校通过专业化训练后,现在大小便能有意识并和家长说了,也能与家长正常交流。孩子父亲李先生高兴地说:“如果没有康复学校的治疗,我女儿不可能进步这么快,我无以回报,只能帮着方校长做点扫地、维修等事情。”

为爱远行,他担起“一份责”

随着康复学校的不断成功,方明军又有了一个更大的志向:要把伊春的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做大做强。不过,没有固定的场所成为最大的瓶颈。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出面,亲自协调创办康复中心的场地,将一栋1388平方米的五层楼免费提供给他使用;市残联又帮助解决许多训练器材、设备,还为0至7岁残疾儿童争取国家康复训练补助经费;伊春市的许多单位和爱心社会团体听说后,不断为这些特殊孩子们捐资捐物……在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伊春市启音康复中心于2012年成立,正规、专业的教室、场地陆续建成。

“0至6岁是残疾儿童最佳康复治疗期,对残疾儿童来说训练治疗极为重要,部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治疗及时,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康复效果,我想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康复的机会。”由于成绩突出,这所伊春市唯一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被黑龙江省和国家批准为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

经过不懈努力,先后有180多名残疾儿童在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其中,30多名脑瘫儿童已经能够独自站立或行走;8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能主动与人交流,6名自闭症儿童上了普通幼儿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