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广东省徐闻县开始改水治旱工程,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18年后,改水治旱工程已收到明显效果,徐闻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如今的徐闻正朝着“改善生态调结构”的方向迈进——
初冬时节,当《经济日报》记者从寒冷的北方大地踏上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徐闻县时,映入眼帘的,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徐闻县曲界镇万亩菠萝园内,菠萝飘香沁人心脾,延伸排列的菠萝“阵”与远处的村庄、河流、风车遥相呼应,勾勒出一幅独具魅力的热带生态农业画卷。
然而,如此美丽的景色在18年前却是一片荒凉。得益于改水治旱工程,徐闻这片千古干旱的红土地,随着一口口机井沁出清流、引入田间,焕发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18年间,一个健步走向现代农业的徐闻,以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水之痛”到“有水之福”
在徐闻采访,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十年九旱”。
徐闻的旱,已经牢牢地印在了每一个徐闻人的脑海里。旱的原因很简单,降雨量少,温度又高,全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水都流入了大海……
常年干旱使得徐闻经济十分落后。上世纪90年代,湛江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廉江有嘢睇,吴川靠个体,遂溪甘蔗仔,徐闻穷过鬼。”
提起当年“穷过鬼”的情形,徐闻县南山镇角厢村,年过七旬的老支书李大谋记忆犹新:那会儿没水、没电、没路,家家户户都住在透风的茅草屋内。全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口水井,村民们既要自己喝,又要浇地用。“拿着水瓢一勺一勺地往地里浇水,地表温度很高,水很快就蒸发掉了,只能勉强种一些耐旱的作物,一亩地收入仅几百元。”李大谋说。
徐闻的窘境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年,广东作出“实施雷州半岛西南部改水治旱,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决定。一个改变徐闻人千百年来生存状态的工程由此拉开了帷幕。
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19.8亿元改水治旱资金陆续到位,打井、硬化水渠、扩建水库等一系列工程将徐闻县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提高了好几个等级。“一边修路一边拉电一边打井,村内村外热闹得很哩!”李大谋说,路通了,农用机械可以自由进出;电通了,才能打更多更深的井;有井了,村民们的吃水用水才有了保障。
曲界镇仙安后屯村村委会主任吴德森告诉记者,以前没有修建排水渠和灌溉渠时,农田的淤泥大约有1米深,根本无法耕作。后来村里修建了2公里多的排水渠和3公里多的灌溉渠后,这里的水稻亩产量从原来的500斤增加到1000多斤,村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徐闻县改水治旱的持续支持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艰苦拼搏,目前,徐闻共完成6宗大中型水库和53宗小型水库的扩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县水库库容由2.5亿立方米增加到3.7亿立方米;整治引水渠系822公里,防渗渠道1116公里;打机井38745眼,增加灌溉面积27万多亩。土地灌溉率达到71.57%,是改水治旱前的3倍多。
短短十几年,徐闻经历了从“无水”到“有水”的转变,徐闻人终于体会到了有水的幸福。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依靠井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徐闻干旱的本质,必须保护每一滴水资源。自2002年开始,徐闻开始着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县里引进了以色列先进的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作物的用水量降低了3至5成,全县的节水农田由1998年的不足200亩发展到了2015年的40万亩。
前不久,湛江市针对徐闻的水利建设情况,进一步提出了“扩库硬渠建山塘”“改善生态调结构”,通过退耕、退塘还林等方式涵养水源,从根本上改变雷州半岛的干旱局面。
“火烧坡”成“聚宝盆”
改水治旱让徐闻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当年作物难生的“火烧坡”,如今变成了“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聚宝盆”,徐闻人摘掉了“穷帽子”。
“过去由于干旱,只能种木薯、甘蔗等耐旱作物,一年下来还得不到温饱。”角厢村村民黄开泰指着自家的6亩地告诉记者,改水治旱后,他开始种菠萝、香蕉、木瓜等作物,效益好的时候有20万至30万元的收入。在角厢村,像黄开泰一样的村民比比皆是,他们靠种地的收入,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为了带动当地农民进一步脱贫致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03年,徐闻县率先在南山镇长乐、北潭等村委会进行了土地流转,建起了南山镇现代农业示范区,改变了传统的小、散、弱的种植模式。目前,该示范区耕地面积达2.54万亩,涉及群众1.85万人。作物亩产值由不足1000元增加到8000多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足3500元变成了12000多元。
在农业示范区带动下,广大农民生产观念发生转变,现代农业意识明显增强,现代农业科技、节水技术、组培育苗等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黄开泰说,现在很多村民每天都上互联网,了解市场信息。
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引导下,徐闻扩大了香蕉、菠萝和北运蔬菜等高效作物面积,培育了一批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已建立起26万亩菠萝、17万亩香蕉、43万亩蔬菜、2万亩蚕桑、20万亩甜玉米等13大农业商品基地。徐闻的农业已经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2015年,徐闻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00元,比1998年增长了3倍多,同年,徐闻县还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走在徐闻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果园、郁郁葱葱的菜地以及干净整洁的小楼,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动诠释。
“一产转型”促“三产融合”
改水治旱之后,徐闻从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农业,一批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在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创业就业。
广东省福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徐闻改水治旱后孕育壮大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代表。在福民公司的现代农业种植园内,记者看到一排排的木瓜整齐划一,长势喜人。
公司总经理邢益龙轻轻在手机上点了几下,不一会儿,木瓜下面的滴管就渗出水来。“云平台智能农业监控系统”的应用,使得福民公司的农业生产更加“智慧”,即使人在千里之外,田间地头的问题都也能解决。
随后,记者来到公司的另一块试验田,这片田里的木瓜生长得十分“独特”:枝干是向侧面生长的,每棵木瓜树都几乎“趴在”了地上。邢益龙自豪地说,这是木瓜矮化技术,是福民公司从日本引进并加以改造的,不仅省水省肥,还可有效抵抗台风。
目前,福民公司共拥有土地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销售额达到2300多万元,种植的香蕉、木瓜、菠萝、蔬菜等作物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福民公司等龙头企业对徐闻种植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曲界镇龙门村的吴建连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菠萝大王”,从20多年前的一名菠萝中介到菠萝流通大户,再到牵头组建连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她见证了改水治旱后徐闻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工厂内,记者看到,十几个女工坐在板凳上加工菠萝,只见水果刀在她们的指尖快速旋转,不一会,一个金灿灿的菠萝就被削了出来,攒足一盆后,有统一的人负责运送到工厂进行深加工。如今,吴建连组建的合作社已建起了菠萝种植基地7000多亩,并且配套了菠萝罐头加工厂、菠萝速冻厂、菠萝交易市场等,年可加工菠萝罐头2000多吨,纯收入约300万元。
“徐闻县菠萝加工企业和作坊超过30家,全县有超过30万人的菠萝产业队伍,全县年销售量在3000吨以上的流通大户有80多家。”徐闻县农业局局长杨仕煌说,菠萝已成为推动徐闻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抓手,带动了当地加工、饮食、房地产、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徐闻县曲界镇菠萝生产基地属于台地地形,因为成片的菠萝地上“菠”浪起伏,一望无际,让人仿佛身处菠萝的海洋,因此得名“菠萝的海”。2014年,徐闻“菠萝的海”被评为广东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
正值周末,记者看到前来“菠萝的海”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观景台,游客们一边品尝美味的菠萝,一边欣赏美丽的菠萝园。来自湛江市区的杨女士说,趁着周末,全家人驱车两小时来这里度个假,享受一下“菠萝的海”的美景。2015年,徐闻县共接待游客169.59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