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精品,难生存
□ 池温波

小众时代的电影要成功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是否值得观众花钱,二是没有更便宜的替代产品。

上周发布的一份2016娱乐白皮书让电影界汗颜:只有3.7%的样本用户对这一年上映的国产电影表示满意,46.9%的样本用户去电影院的次数减少,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中“好电影少”以85.57%的比重高居榜首。

诚然,一次调查未必完全精准,但当观众的感受与市场的走势一致,就需要各方细细掂量了。

有人愕然。观影习惯已然形成,银幕总数超过了美国,影片数量继续高速增长,如此有利条件之下,即便凭借惯性,也不该在短短几个月里上演票房和口碑的双双尴尬。

影片自身的问题难辞其咎。花上几十元的票价,看到的电影却难称精良。看厌了去年流行样式的复制,换了一个却是部空洞臆想的大制作;不是不会表演的扑克脸,就是粗糙得漏洞百出的制作水准,佳片成了稀缺品。市场已经培养了十几年,各种观影渠道日益丰富,观众的观影经验逐步积累,鉴别能力和审美品位随之提高,与这样的顾客隔着银幕相对,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在提高水准上下功夫,就取悦不了今天的观众。

电影充满不确定性,上一部是票房蜜糖,下一部就可能是票房毒药,无论怎样的阵容和投入都不能保证在市场上心想事成。只有优质的产品,才有可靠的竞争力。

时至今日,电影的小众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一部电影通吃男女老少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小众时代的电影如何取得成功,恐怕是个新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不可忽视,一是是否好到值得观众花钱,二是没有免费或者更便宜的替代产品。今天电影的竞争对手之多前所未有,有电视,有视频网站,还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都在和电影一起争夺着人们本来就不富余的业余时间。电影能做的,只能是以质量和诚意赢得好评。作为一个制作周期和播放周期相对较长的产品,要经得起考验,就应该也只能走精雕细琢的精品路线。

精品路线知易行难。去年,大导演大制作失意者不少,小导演小制作带来的惊喜也不少。《路边野餐》《驴得水》《塔洛》强烈的个人风格,《湄公河行动》让主旋律主题得到市场的认可,《七月与安生》在文艺和市场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这些都为电影市场贡献了新的类型和路径。并非是翻脸如翻书,而是市场和口碑兼得从来就不容易,若抛弃了自己的风格而屈从于市场的压力,结果就可能像邯郸学步一样,落得个尴尬的局面。

非精品,难生存。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质量是电影的生命线。但愿2016年的冷,能让人清醒一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