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平潭:为“石岛”披绿装
本报记者 陈 煜
平潭海坛湾龙王头沙滩掠影。 念望舒摄

“环岛路太美了,我每天都会来这里散步。沿着两旁的绿色一路向前走,各种花香芬芳扑鼻,新鲜空气沁人心脾,美丽风景令人陶醉!”平潭县平原乡的邓喜珍向记者描述。

平潭是福建第一大海岛,拥有126个岛屿和702处岩礁,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海岛的特点是石多、风大、水少、土层薄。“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是往日平潭岛的生动写照。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初期,受到质疑最多的是平潭风大沙多海水咸,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此,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根据新的发展布局,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确定了建设“国际森林花园岛”的目标定位。

如此高标准的定位,要用超常规的思路谋划。2011年,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提出,自当年起,连续5年每年植树1000万株。8月,实验区组建了区森林园林有限公司,通过整合区县林业、园林资源,由森林园林公司统筹全区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和树木的管养等工作。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鼓励成立绿化种养公司,采取竞标方式确立种养,形成竞争,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收益。

为彻底改变平潭岛“种不了草,开不了花”的状况,实验区有关部门邀请全国著名的植物专家、林业专家,对平潭岛的生态进行调查研究,优选植物种类。

在平潭,远近闻名的“花博士”和“土博士”,成了绿化“石岛”的大功臣。“花博士”叫张尚炬,负责平潭的苗圃培育工作;“土博士”叫王江波,主要负责土壤改良。当地人说:“博士都来咱岛上了,还怕花草种不活?”

2012年7月,张尚炬到实验区森林园林公司工作。为攻克平潭种花的难题,他一头扎进苗圃基地,根据平潭气候、土壤特点,做了系统研究。同时,从河南、浙江、广东等地引进各种月季花,对品种进行驯化,以适应平潭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

“土博士”王江波整天在室外工作,晒得黝黑。说起平潭的土壤,他滔滔不绝:“平潭主要有盐(风)沙土、黄赤土、滨海盐土等不同土壤类型,主要存在旱、瘦、沙、盐等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和园林绿化需要改良。”在他看来,平潭的土壤大多是沙包土,下起雨来很容易导致土壤板结,使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土壤改良的关键是防止板结,现在我们对平潭每种土壤都有改良的办法。”

“驯化花草树木,让它们适应平潭的环境,再加上对土壤的改良以及后期的精心管护,使种植成活率达到95%左右,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张尚炬说。

位于平潭东北角的长江澳是平潭最大风口,常年受到飞沙、海浪、东北季风的危害,形成堆沙地带,造林环境十分恶劣。而平潭东北季风最多、最大,堵住长江澳风口意义重大。

要在风口地上造林谈何容易!2010年和2011年,平潭林业局连续在长江澳大规模植树,为了挡住风沙,采取了许多办法,比如在木麻黄苗木前建起2米高的竹篱笆,然而风沙一来,竹篱笆就埋进了沙堆,苗木成活率不到30%。2012年,平潭林业局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的方法,先在最外围堆起一道1米高的防风沙堤,退后几米再建一道2.5米高的沙堤,沙堤上覆土种老鼠刺,内侧每隔10至15米,筑一道渔网做的防火沙“战壕”。“战壕”相间的空地则种上苗木,一律选择2年以上的木麻黄苗种,高度都在1.2米以上。另外还打了32口淡水井,旱季一到,就开始抽水灌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层层保护和多方呵护下,2013年种下的木麻黄成活率60%,当年成功造林130亩。如今,长江澳风口沿岸造林已达2000多亩。此外,政府部门还租用百姓手中的风口地植树造林,让“老百姓得利,政府得绿”,不断夯实西北部的绿色屏障。位于长江澳一带的芦洋乡芦北村曾经饱受风沙之苦,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得益于日益茂盛的森林屏障,这里的生态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变,当地村民把这片林视作生命林。

“风口种上了树,风沙小了,不论种花生还是蔬菜,产量都比往年高很多。”村民翁其寿说,多亏政府花大力气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实验区投入近10亿元巨资,共完成绿化总面积14.2785万亩,植树造林60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9%,基本建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多树种相配套,初具抗御风、沙、水、旱、潮5大灾害的海岛防护林体系。

“石头岛”身披绿装,华丽蜕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