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行政级别只是表象,最终目的是要把办学自主权真正还给高校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消息传出,立即成为众多门户网站的头条。
这样一条还未落地的小消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感兴趣?一是因为说这话的是北大,中国最顶尖,同时也是行政级别最高的高校之一,他们的一举一动具有风向标意义。二是因为高校行政化造成官本位,影响教学水平,饱受争议。担任领导职务的领导、教师在科研经费、人事考核、招生就业方面往往享有不少便利。
对老师来说,拥有行政级别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享受了行政级别带来的荣誉和便利,同时,由于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兼职、持股等规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也受到一定阻碍。在高校内部,部分教职工也有去行政化的需求。
因此,此次林校长的表态无异于投向池塘的那块石头,激起道道涟漪。
从目前来看,大家的基本态度是谨慎叫好,持续期待。因为业内人士明白,取消行政级别只是表象,最终目的是要把办学自主权真正还给高校。可惜高校行政化桎梏已久。原副部级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退休后,曾受聘南方科技大学,不设行政级别,实行全员聘任制,但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差点连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都拿不到。朱校长离任后,南方科技大学基本又回到了深圳市委组织部公派校领导的“正轨”上。
其实现在高校也可以高薪聘任教授担任院系领导,但他们的来去可就没有那么自由了。够不够相应职位的级别,能不能在党委办公会上获得通过,成为不少高校引进人才的掣肘。
这些问题不是取消几个行政头衔就能实现的。在学校内部,需要建立开放性的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从外部环境看,需要政府向学校放权,实现管办分离。例如“双一流建设方案”就提出要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和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
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本没有理事会这一设置。就连北大这次改革也只是对院系领导采取聘任制,希望在院系内部实现教育家办学,并未涉及行政人员和更高级别的校级领导。因为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没有任何一所高校仅靠自身努力可以做到。最简单的一点,校长没有行政级别了,去争取财政拨款时连相应级别的领导都见不到。去行政化,难度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今年人社部表态要逐步取消高校、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度,高校去行政化已经势在必行。如果有更加给力的政策支持,例如在薪酬制度、经费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相信高校也愿意有一片更纯净的学术天空,让自己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