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识新技术 怀念老故事
□ 周玉娴

电影艺术虽然借助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提高它的表现力,但是其核心还是故事

李安又一次成功点燃了电影观众的激情。不过,他这次走了技术路线。挑战百年工业体系和大众观影习惯,李安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必然成为电影评论界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如果借用戏剧表演理论体系中的两个派别的特质来划分大众观影感受,沉浸式的体验派和理性观照的间离派,你会是哪一个?

戏剧表演理论中的“体验派”要求演员“完全化身”角色,为的是能使观众同这个角色或同这个角色的反角完全融为一体。“间离派”表演理论则主张演员不能化身人物,应该与人物拉开距离,演员和角色、观众与演员、观众和角色绝不能合二为一。如果将这个理论套用在电影的观影感受上,很多人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队伍了。你是想做一个沉浸其中代入角色的电影观众,还是想静静坐在椅子上冷静观看导演拍摄出的虚拟的故事世界?

纵观网友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评价,毁誉参半且泾渭分明。看完电影后,称赞李安有胆有识、有才有能力的观众,大多可以归入体验派。

灯光暗下,前方黑色的空间中出现一幅逼真的画面,戴上3D眼镜,观众仿佛进入另一个叙事空间。和B班的小伙子们一起观看橄榄球大赛,一起参加中场演出,当然也要一起进入神秘可怖的伊拉克战场。120帧频让电影的画面没有抖动,4K则让它更加清晰,再加上3D技术,清晰明亮逼真的画面一幅幅扑向你的周围。你会觉得电影里发生的故事在某一处仿佛真实上演。

有影人评价,这部片子在电影史上是一次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革新。如果你恰好是观影体验派的拥趸,那祝贺你,你的高价电影票钱花得值了。不管是橄榄球赛中场演出时炫丽的焰火,还是中东战场上紧张恐怖的血腥对抗,技术能够满足你所有的沉浸式观影需求。你可以透过美国大兵的防护眼镜看到他们眼中的恐惧,还可以感受在万人高呼的体育场看碧昂斯狂野高歌的激奋。对,这就是技术给你带来的超级体验。

其实,对这部电影最终播出的效果,据说李安也没有把握。能播放120帧4K的电影院全世界只有5座,荣幸的是中国有两个,一个在北京博纳悠唐,一个在SFC上海影城。即使电影全部制作完毕,李安也没有试看过最后的效果。准确地说,这部影片是导演的试验品。对于观众的反应,李安当然有预判,“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是120帧,技术是无辜的”。导演先有了人设,即使你不喜欢,也要有宽和的态度,因为电影市场对新技术的探索是必要的。

这时候,间离派上场了。他们指出,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让观众、演员、角色相对独立存在。只是让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的观众真实地体验到伊拉克战争中B班士兵面临的环境,这怎么能算电影?如果需要体验,我们还不如去找个VR游戏玩玩。难怪这部片子在纽约电影节期间首映后,北美媒体给予的评价颇具争议,烂番茄新鲜度53%,专业影评聚合网站打出的平均分只有53分。

批判有批判的理由。清晰度太高,看到动作比较激烈的场面时,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有不适的感觉,晕眩,甚至恶心。有网友认为,这种“突出”的清晰度,弱化了电影场景和静态画面的表现,电影语言独特的感染力也减弱了。在这部片子中,电影技术不是和电影艺术同进退的,技术超级先进的片子未必就能带来高端观影体验。

电影艺术虽然借助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提高它的表现力,但是其核心还是故事,观众要通过看故事得到某种对现实生活的启迪和哲思。所以,有媒体认为这部片子不会得到奥斯卡的青睐,因为它败在故事上。避开令人纠结的反战主题,避开那场以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战争,作为故事内核的一个男孩的心灵成长片段,还无法与强大的白金级的电影技术相匹配。

再好的技术,都只能是支撑。也许只有故事和技术两者完美结合的电影,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