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寿星婆婆的好儿媳
本报记者 佘 颖

“我们村里最利落的老人?那肯定得是姜秀媛,101岁了,别人一打喷嚏还知道说吉祥话呢!”“那是她媳妇照顾得好啊。”

在北京丰台区王佐镇庄户村,几个大娘边七嘴八舌边引着路,把《经济日报》记者带到了一扇有些斑驳的蓝色铁门前。狗吠声中,有响亮的女声传来:“谁呀?”门吱呀着打开了,走出来一位穿着红衣的老人。老人两臂的袖子挽着,手臂上还带着水渍,这就是已经73岁的樊香婷,也就是大家嘴里那位孝顺儿媳妇。

樊香婷的家是一个典型的老式农村院落,三间瓦房,一间西厢房。婆婆姜秀媛就住在西厢房,现在几乎不能出屋了。

“婆婆年轻时也是个利落人。刚嫁进来时,我才19岁,就当成‘大人’使唤,那时也和婆婆磨合了一段时间。”樊香婷回忆说。随着孩子出生,小闺女也成了妈,樊香婷更多地体谅了婆婆,婆婆也越来越把她当女儿待,互相包容,感情越来越深。

“婆婆在家帮我们带孩子、做饭……”樊香婷说,几十年下来,婆媳处得跟母女似的,现在她更是为婆婆端屎倒尿从不嫌弃。

多年朝夕相处,樊香婷与婆婆有了默契。老人按了按嘴,樊香婷就拿起杯子递到老人嘴前喂老人喝水。喝完水后老人一扭头,樊香婷就给老人擦嘴。擦完嘴后樊香婷拿起小橘子,在老人面前晃了晃,老人点了点头,樊香婷就掰了一瓣儿放到婆婆嘴里。

樊香婷边照顾婆婆,边时不时地往院子里望望。原来,她的老伴儿4年前得了老年痴呆,偶尔会不声不响溜出院子,有一次还走丢了,找了两天多才找到。从那以后,樊香婷在家都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些年,樊香婷的一天是从早晨四五点钟开始的:打扫院子,准备早饭。婆婆爱吃粗粮,比如棒子面儿窝头,三天两头就要吃一回。为让老人吃得轻松点儿,樊香婷可耗工夫了,面得和稀点儿,加上切得碎碎的菠菜,要是熬棒子面粥,还得多熬会儿……一天三顿饭,再加上洗洗涮涮,收拾屋子,每天,樊香婷就跟陀螺似的围着这个家转。

院子里有一个大铝盆,盆后放着矮凳子,盆里泡着两件衣服。看得出来,樊香婷刚刚在给婆婆洗衣服。“我现在还能干得动,就多干点儿,让婆婆过得舒服点儿,也让儿孙轻松一些。”樊香婷憨厚地说。

樊香婷自己的头发也白了,看着身体健朗,其实已经是一身的毛病,高血压、高血糖……毕竟,她已经73岁了,都有了曾外孙,可照顾婆婆的担子她还放不下。

“习惯了,谁都有老的时候。”说起照顾婆婆和生病的丈夫,樊香婷很乐观:“家里老人有寿数,那是福气!我还能动,就得多担着点儿,等我老了动不了了,就得看小辈儿的了。”

对现在的日子,樊香婷很知足:“村里给老人发了养老费,还分粮食,过年过节的时候镇里、村里的领导还上门走访。”这个本该颐养天年的7旬老人乐呵呵地照顾着年迈的婆婆和患病的老伴儿,一点儿都不觉得苦。提起这个媳妇,101岁的姜秀媛举起干枯的手,竖起了大拇哥,瘪瘪的嘴唇动着好像在说:“我媳妇贤惠着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