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名高铁司机退休前的“未了情”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付德水
周振刚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还有2个月,55岁的周振刚就要从高铁司机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作为济南铁路局济南机务段动车车间高级技师,老周先后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去年又当选了全国劳动模范。他还是我国年龄最大、安全行车里程最长的高铁司机。照理说,老周在这个岗位上算是问心无愧、无怨无悔了,但退休前,他心里还有几个未了心愿。

再多带一些徒弟。“我现在恨不得把所有‘绝活儿’都‘掏’给徒弟们。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经验,不留给年轻人,等我退休带回家,不可惜了?”老周开了25年内燃机车、10年动车,遇到大大小小的非正常情况很多。如今,职业生涯进入倒计时状态,老周朝思暮想的就是,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司机们。30年来,周振刚先后带出了70多名徒弟。今年5月铁路大调图,动车车间来了一批新职动车组司机。老周主动请缨,担当兼职老师,还把多年在大风、降雨、降雪、沙尘等恶劣天气中积累的驾驶处置方法整理出来,编成小册子,分发给大家。岗前培训结束,这批新职司机应急处置全部达标。留给老周的时间不多了,现在,他和徒弟们一起赶制《非正常处置预案》PPT课件。“会的人越多,我越高兴。”周振刚说。

再多练一种本领。“每当大批乘客安全下车时,列车都会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这是因为,密集的人流涌出车厢时,列车车门气压会发生变化,发出排气的声音。”周振刚说。别人看机车不过是堆铁疙瘩,但在他眼里,机车却是有生命的,和它建立感情,才能驾驭它,让它“听话”。多年的修炼,让周振刚练就了一种“听车”的本事:列车行驶在某个区段上,发出怎样的声音是不正常的,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他都心中有数。唯独高密下行出站95公里标处的“电分相”,是老周一直没有啃动的“硬骨头”。这处用来转换列车供电的“电分相”处在上坡道,司机经常因列车调速控制不好,发生列车断电故障。老周不想带着遗憾离开他挚爱的岗位,今年初,他主动把交路调成胶济客专线反复跑这处“电分相”。这次,倔强的老周牛脾气又上来了,他跟徒弟们打赌:退休前,要是掌握不了安全通过这处“电分相”的技术,他将重新从学徒工干起。

再多留一笔财富。停车对标最考验动车组司机的技术:对标误差不超过10厘米、进站停车时间差不超过10秒钟,旅客站台上的车厢标识与列车前后只能差一拳,这对动车司机来说,就如同舰载机在航母上着陆。今年上半年,标识对不准影响旅客乘降、延误发车的现象时有发生。“退休前,一定把这个问题解决。”周振刚和车间主任说。春节后,他领着“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人,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试验,最终提出“小级位、长距离”对标停车工作法,使列车在旅客不知不觉中启动提速,又在不知不觉中制动停稳。虽然,动车司机比原来增加了12个操作动作,但效果十分理想,在车间广泛推广。退休前,老周还有一块“心病”:动车司机在换端值乘或车型变换时,经常人为输错数据。为解决这一难题,单位里,他潜心苦读;回到家,他捧着书本挑灯夜战;动车组上,他留心记下不同车型的操作流程。眼下,周振刚正夜以继日地编写《动车组终到站及换端始发作业指导书》。谈及写作初衷,周振刚说:“希望能给伙计们多留下一笔财富,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

再多带一名乘客。“说来惭愧,工作35年,没有和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除夕;84岁的老父亲去世那天,我还在济南至青岛值乘的路上。”说起家人,老周心存深深的遗憾。他开了一辈子火车,让无数乘客享受团聚的幸福,妻子却从未坐过自己开的火车。“退休前,我有一个心愿,争取多带一名乘客——给妻子买张自己值乘的动车组列车车票,让她陪着我跑完最后一趟动车。”说完,周振刚眼角有些湿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