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业界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千篇一律”——
因城施策促个性化特质
本报记者 王轶辰 实习生 吕 端

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大脑、城市生态圈、5D城市、人工智能……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各种高科技、高智能的智慧城市技术和建设构架让人眼花缭乱。

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向前推进?许多业界专家认为,应更多靠建设方法、方案和产业上的突破。“就信息化技术、建设技术而言,我认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清华同方副总裁周侠表示。

“智慧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人智慧不智慧,是由大脑决定的。”周侠认为,人体大脑是在处理大量信息组成的数据后作出决策的,城市与之类似,因此大数据将决定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

以大数据为核心搭建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大趋势。本届智博会上,华为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圈的新概念,并展示了其“一云二网三平台”的智慧城市方案,即依托一个云数据中心,架构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创建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使能平台。

清华同方则提出了“智慧城市大脑”的一体化大数据智慧中心概念,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大数据智慧分析系统,全面破解“大城市病”。比如,北京市推出单双号限行政策,每日的限行尾号的确定是基于习惯性排序,结果造成限行尾号为4、9时非常拥堵。科学的数据分析则可以调查出每个号有多少车,同每天限行车的数量相平衡。

此外,“千篇一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病。“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实用,不能是花架子,要保持城市的内涵。”周侠直言,每个城市各有特色,有旅游型城市,有工业型城市,所以要以“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实现“一城一色”。

例如,工业型城市可以从产业发展特色入手,旅游城市重点以智慧旅游、拉动产业发展角度入手,宜居休闲城市可以从惠民、环保、绿色的概念入手。“如果只按照一个模式规划智慧城市,个人认为违反了市场规律。”周侠说。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大难点是资金和落地问题。虽然有国家提供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毕竟是杯水车薪,难以起到主导作用。由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的融资成本相对信托和融资租赁较低,很快成为地方政府筹建智慧城市的选择。

“既然PPP模式建设智慧城市,中央支持,地方又欢迎,企业也纷纷投入,资金问题应该迎刃而解。可事实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一哄而上,但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清华同方智慧城市泛集成事业部总经理夏宗春告诉记者,不仅政府部门动力不强,企业也缺乏积极性。

夏宗春补充说,一些企业不愿意运用PPP模式,主要是因为收益不明确,收益的时间节点也不明确。风险太大,导致金融机构也不敢过多投入。而收益不明确,又与项目验收标准的欠缺有关。

夏宗春建议,PPP模式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机构,或者是验收机构,明确验收标准;另外要细化收入,最好收支两条线,收益做收益,运营做运营。

有观点认为,对智慧城市建设中投入的社会资金,需要政府对收益作出兜底承诺。对此,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担忧。“这个底到底是多少?如果你的收益不明确,那么这个底也就不明确。”内蒙古阿拉善盟副盟长田德志回应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