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栾笑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对地下空间的了解和利用还远远不够。就城市工作而言,地下综合管廊试点起步不久,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出更多经验,解决“全城看海”“马路拉链”“空中蛛网”等问题——
今年汛期,不少地方出现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许多城市遭遇了局部内涝,“全城看海”问题一时凸显。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地下综合管廊因而备受关注。
顾名思义,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相当于为各类市政管线修建了一座“集体宿舍”,使它们有秩序地布局其中。特别是其中专门为雨水“开路”的雨水舱,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城市内涝难题的有效途径。
管线的“集体宿舍”究竟长得什么样?《经济日报》记者近日探访了由中建二局建设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走进了这座特别的地下“房子”。
治水“地龙”显真容
各路管线都有安稳的“家”,雨水将“乖乖”流至指定地点
在六盘水市凤凰大道,已建成的管廊如一条“地龙”在马路下蜿蜒伸展。电力舱、综合舱、天然气舱三间“大房子”并排而立,3.6米高的举架令人不会感到憋闷,宽敞的“房间”能让维修车在管道间行驶,各类PVC管有序安放在管廊内和墙体桥架上。电力舱中,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着10KV电缆、电力光纤、光电、联通、移动、电信等标识;综合舱里,中水、热力、给水等粗大的管道有序排列。按照规划,建成后所有市政管线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集中“定居”在此,至少要管100年!
“这是一处三舱管廊,在其他路段,还有单舱、双舱和四舱管廊,我们根据市政规划的具体需要确定管廊的体量。”六盘水城市管廊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管廊公司)总经理苗战中对记者说,“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约9.4亿元,已开工26.7公里,成品管廊近8.14公里。在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我们的建设速度和质量都遥遥领先”。
六盘水推进管廊建设的热情基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大多数城市建设工程管线,或是采取直埋方式,或是占用城市地上空间。各种专业管线铺设的数据难以厘清,不仅监管起来比较困难,也很不利于管线保养,影响城市功能完善和规划实施。
六盘水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周学峰介绍说:“传统建设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造成重复建设,影响市容和群众生活。备受诟病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问题,症结就在于此。应该说,能否让各路管线都有安稳的‘家’,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也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承载能力。”
在六盘水,根据路段实际需要,不同体量的管廊承载着不同功能。为解决城市内涝,当地还将专门建设两条含雨水管线的管廊。当暴雨来袭,可通过路边的雨水篦子集中,流入雨水井,再让雨水井与管廊管线接驳,将雨水集中至指定排放地点,区域整体防洪防汛能力也将大大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把地下综合管廊称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并不为过。”苗战中说。
地质难关巧攻坚
“地下管廊是土木工程,但可不能又‘土’又‘木’”
位居西部的六盘水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在山地城市搞管廊建设这样的百年工程,是六盘水试点的重要意义之一。”中建二局项目经理贾文龙坦言,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给建设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坚硬的岩石和地下溶洞是最大的拦路虎。项目总工程师陈博向记者介绍:“施工几乎是一直伴随爆破前行的。”先是靠爆破击碎地下大面积坚硬岩石;接着要对付频繁出现的地下溶洞,需用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来填满;刚松一口气,容易造成沉降不均的软土层又出现了,必须及时处理……在特殊环境下,大刀阔斧的施工必须精密细致地完成。一些施工位置离原有的雨、污水管道最近距离只有1米,离居民生活区甚至市委、市政府驻地最近甚至不足100米,爆破作业须采取安全、少噪声的方式进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管廊建设是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建设中也不应过度影响市民生活。”陈博说。
管廊一公里又一公里地建起来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地下管廊是土木工程,但我们建成的管廊可不能又‘土’又‘木’。”管廊公司副总经理盖昌义说,“既然是精心设计的‘集体宿舍’,就必须体现出集约、智慧、生态等特点。”
集约,就是指将通讯、电力、给水、排水等管线集于一体,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智慧,就是通过专业的综合管廊智能监控系统来保障运营,在监控中心就可对管廊内部进行精细的远程监控和信息处理;生态,就是让各种管线运行高效节能,尤其是要让污水、雨水分流,以便合理处理和回收利用水资源。“这将全面改变对市政管线的管理模式,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建设综合地下管廊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盖昌义说。
PPP模式谋共赢
各方合作破防汛排涝等难题,把城建“短板”打造成“样板”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加上入廊管线,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平均造价约为1.2亿元,比四车道高速公路造价还高出4000多万元。虽然按照至少运营100年计算,地下综合管廊堪称“物美价廉”,但建设成本的一次性投入仍然是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对此,六盘水通过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破题,撬动管廊项目加速推进。
该市近40公里的管廊需投资约29.94亿元,资金从三个渠道来:一是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9亿元;二是由六盘水市住投公司代表市政府出资2亿元占股20%,中建股份出资8亿元占股80%共同组建管廊公司;三是由该公司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11.24亿元。通过PPP模式,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社会资本,项目建成后通过特许经营收回,极大降低了政府财政负担,还激活了社会资本。
六盘水管廊公司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代表着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利益。公司通过向入廊企业收取廊位租赁费、管廊物业管理费以及获得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等方式取得收入,以补偿经营成本、还本付息、回收投资、应缴税金并获取合理投资回报。按照合同约定,双方特许经营合作期为30年,期满后将把综合管廊无偿移交给政府。对管廊建设运营整个链条的规划,传达出政府和企业谋求双赢的清晰意向。
在管廊公司中,苗战中、盖昌义都是中建二局在公司中的代表。中建二局投资公司党委书记刘建波对记者感慨地说,“以前许多项目中政府是业主,现在政府也变成了股东,和我们是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正是六盘水政府积极推进、分担风险、提供保障、切实担当,我们企业才有信心把真金白银拿出来”。
作为管廊公司中的政府代表,公司党工委书记刘强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为了支持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住建局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相关单位任组员,统一协调工程进展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我们都把管廊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希望能把这项共同的事业做好”。
正如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调研管廊项目时指出的那样,PPP模式不是政府和企业的一场简单“婚礼”,而是“一辈子的婚姻”。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推进,不但将改变一座城的面貌,破解防汛排涝等难题,而且将把城市建设中的“短板”打造成“样板”,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