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6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朝大海 逐梦太空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现场侧记

本报记者 姜天骄

6月25日,北纬19度,东经110度,世界目光聚焦海岛文昌。

海风徐徐,椰林婆娑,航天蓝在乳白色的箭体上大写下“CZ-7”的字符。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雄姿英发地矗立在发射平台上,等待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全新外观、全新设计、全新燃料、全新理念……崭新的运载火箭采用绿色环保制造工艺,大大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薄薄的雨雾渐渐散去,发射场神秘的面纱徐徐隐退。这里是中国航天新的起点,面朝大海,发射更安全,射向更宽广。据发射场气象专家介绍,文昌6月底的天气系统很不稳定,易出现强雷暴、降水量集中、地面大风等天气影响,就在发射前几个小时,一场大雨已经将发射场洗刷一新。

为确保发射窗口气象良好,发射场气象工作者面对首次在海洋性气候环境下的实战发射任务,反复判读气象实时数据,研讨会商天气状况,为长征七号首飞提供精确到分钟的气象保障。

随着指挥员雄浑有力的口令声,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发射塔架上与火箭相连的各系统设备瞬间脱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距离首次发射点火升空进入读秒阶段。

现场的等待,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漫长。和以往长征系列火箭相比,长征七号在接到指挥员下达的“点火”指令后,将进入短暂的“沉寂期”。这是因为长征七号是我国第一台闭式发动机,具备多次启动能力,由于高压补燃会多出5秒的滞压时间,所以喷火时间将会延后7.4秒。

“5、4、3、2、1!”20时00分07秒,伴随着“点火”“起飞”的口令,烈焰飞腾,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呼啸而起,巨大的尾焰,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

火箭点火后,3000摄氏度的高温足以融化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即使特殊材料制成的发射平台也难以承受。此时,位于发射平台上的一级喷水系统迅速向发射平台喷射出一层5厘米厚的水膜,当长征七号飞达5米高后,位于发射平台两旁的二级喷水系统继续向箭体尾部火焰中心喷水,在水与火的交融中,火箭离开人们追逐的目光,奔向浩瀚星空。

航天测控员的目光继续紧盯着穿越天际的长征七号。“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来自各方的测控点接力把火箭飞行数据实时传来。

这一50余米高、总体重500吨的庞然大物,除去箭体外壳、电缆、仪器等“干货”,总质量仅有50余吨,其余均为液氧煤油推进剂。长征七号火箭设计人员徐利杰表示,燃料在火箭中占有的比重越大,说明火箭的设计越合理,结构效率越高。长征七号这架无私的运输工具,将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了卫星等载荷,使载荷增加更多功能件、携带更多试验产品等,让它们在太空发挥更大作用。

约603秒后,火箭与有效载荷分离,完成了它壮美的使命。发射场系统指挥长张振中宣布:“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指控大厅里传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各方参试人员紧紧相拥,庆贺胜利。

雨后的天空群星璀璨,晚风轻拂着椰林,崭新的海南航天发射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今夜,“最美发射场”开启了它的“首飞”大幕,飞越海洋,飞入太空,飞向深空。它的成功“首秀”,也标志着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