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温州:“百工之乡”的千年传承
本报记者 张 玫
图为正泰电器配一制造部精益生产线。 本报记者 张 玫摄

4月30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老艺人张锦达的家时,他正伏案进行竹丝镶嵌。只见他左手压住一条上面密布细榫的篾片,右手用镊子夹住一粒细小的篾片往上“按”。这些篾片厚2毫米、宽3毫米,全靠手工拉磨和锯出,每个细榫必须等距,才能暗榫紧扣。“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做出好东西。”张锦达说。从12岁跟父亲学艺到现在已经58年,张锦达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乐此不疲。最让他自豪的是,1981年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制作了《玉兰绶带》大型屏风。

张锦达是温州唯一一位还在从事竹丝镶嵌创作的老艺人。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叶萌春介绍,温州历史上手工业一直非常发达,青铜冶铸、青瓷、漆器名气都很大,工艺美术品种曾多达10大类、150多个,有“百工之乡”的美誉。现在,全市大师级工匠有400多名,还拥有9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温州乐清市正泰工业园内的终端电器制造部,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昆仑”系列正从一条条自动化流水线上“诞生”。为了不断打磨和升级低压电器这个“镇企之宝”,正泰组建了400多人的专业研发团队,投入1.5亿元,用3年时间才完成“昆仑”系列产品。正泰电器工程师晏刚告诉记者,其中仅一个塑壳断路器就做了36套方案、800多副模具。创业31年,就是靠着这种不断的坚持和精益求精,正泰逐步由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电器的“龙头”和新能源的“领军者”。

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质量立市”和“质量强市”的温州,人们意识中“质量”的范畴已经拓展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各大领域。“我们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大力选树职业技能带头人,让市级以上劳模享受困难帮扶金和免费疗休养、才艺培训等,营造整个社会尊重技术、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温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程龙凤告诉记者,技能大赛提高了员工的操作技能,还能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如去年第三届大赛就吸引了2685名职工参加,职工技能培训4.6万人次,有1398人分别获得中、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成为年轻人的榜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目前,温州有10多个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了62个全国行业标准,温州产品频频拿到“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登上“中国品牌百强”榜。正泰、森马、华仪、康奈等10个“温州制造”产品成为代表同行在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温州已是“中国名牌之都”。

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提升,温州市出台了“人才新政十条”,涵盖了加大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奖励资助力度、健全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强化人才创业融资扶持、优化人才生活服务保障等10项内容,给顶尖人才最高奖励1200万元。各高校纷纷与企业合作,创办“瓯绣班”“设计班”“服装班”“劳模育才班”等,请一线技工和劳模作导师“一带一”,打造“本土匠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新时期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

现在,温州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培育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怀和境界,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无比热爱。“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老技艺的传承上,还要博采众长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发扬光大。温州就是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文化创意与温州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加速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城市由粗放发展向内涵发展提升”。

一批有作为的温州“匠人”身体力行着这一“抱负”。澳珀家具艺术总监朱小杰把中国元素与西方的理念和材料结合起来做新瓯瓷。他还要把瓯瓷与瓯菜结合,把每一种食材量化,菜品做到极致,把温州餐馆办到国外去,彻底颠覆外国人对中餐馆“低级、便宜、不卫生”的认识。

温州正在用“百工之乡”千年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重塑当代温州人的文化自信。这,正是温州城市的精髓,也是温州人的精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