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5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布楞沟的娃们回来了
本报记者 陈发明

再次见到了马达吾得。这个17岁就走出大山谋生的年轻人,在自己31岁的时候,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3月1日下午,一辆冷藏车满载着6吨布楞沟东乡手抓羊肉,从马达吾得的养殖场出发,经过近60个小时的长途行驶,于3月3日凌晨抵达北京市,交由中国石化这家央企帮助销售。

这无论对马达吾得个人,还是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村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一年前,斗志满怀的马达吾得从外地回到村里,“准备干点事情”。坐在他新家的炕沿上,这个在外打拼学了一身养殖本领的年轻人,与《经济日报》记者约定:“明年你再来看,我办个养羊场,初步规模在500只到1000只。”

马达吾得超额完成了目标:不到一年,他已陆续出栏2500只羊,6栋大型养殖棚里还有3000多只的存栏量。“目前大概挣了40万元,还有15户投资入股的村民,已经分红8万元。”马达吾得很有信心,“很快就能还上贷款了”。

布楞沟村是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最典型的贫困村,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其中低保、种粮直补等国家惠农资金就占到了128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1%。对于这个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山村来说,马达吾得的成功简直是个奇迹。

“以前这路上都是二三十厘米厚的白土,骑摩托车感觉像是在土里游着走一样。”在布楞沟村老支书马占海的记忆里,行路难、吃水难曾是布楞沟人最难的事:“吃水靠毛驴驮,一盆水,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去镇上拉一方水,水值5元,运费就得115元。”

用村民马如彪的话说,“我们这里是个‘热地方’,十年九旱,再加上都是坡地,如果不下雨,一点庄稼都成不了”。布楞沟人不仅缺水、缺路,更缺致富的动力。马占海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是136户人家,家里情况好点的都陆续搬走了,“剩下最穷的人在这里住着,现在有68户,贫困面超过90%”。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这不仅是布楞沟群众的心愿,也是从甘肃省到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等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

2013年,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两级在中国石化的帮扶下,启动实施了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经过3年努力,已完成投资8857.68万元,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布楞沟人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2015年底,布楞沟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60元。针对群众居住条件差的现状,该县还在布楞沟村建成56户新农村住宅,配套建设了卫生室、文化室、计生服务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

“如果不是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家也就搬走了。”20岁出头的马海龙比马达吾得出门更早,16岁就跟父亲去兰州打工。可去年底回家,马海龙从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村里有水、有路,政府又帮着盖了新房子,我决定留下来帮父母喂羊。”于是,马海龙家申请了财政贴息的20万元“双联”贷款搞起养殖。“自家有3座羊棚,加上租来的9座,现在一共养了200多只羊”。

在以前,对于布楞沟群众来说,养羊是一件“只能想想”的事情。“人都没有吃的水,用啥饮牲口?”而现在,马海龙已经不满足200多只羊的规模了:“一只羊的利润在100元至120元之间,如果今年收入好点,我就再盖几座棚,扩大规模。”

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的马达吾得也有了一个新想法:今年再建一个屠宰加工厂,这样就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