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河北省面对严峻的减贫任务,脱贫目标为310万人。其中,燕山—太行地区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涉及22个县,125.7万人,是河北省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脱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区。河北省确定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即到2018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贫困;再用两年时间,即到2020年,解决剩下的贫困问题,巩固提高扶贫工作成效。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脱贫新思路
八百里太行纵贯河北,高山绵延不绝。虽山川雄伟,却因基础设施薄弱和经济发展滞后成为河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河北省将山区扶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中,通过打通交通经脉,实施绿色攻坚和山区产业综合开发,打造山区经济增长极,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
3个500公里开通致富路
从河北省唐县县城出发,驱车向西北方向,一条刚完工的公路自山脚蜿蜒而上。
“这条公路不仅使唐县西北地区7个乡镇、20多万百姓摆脱了颠簸的沙石路,还吸引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唐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许东林介绍,在该路沿线的军城镇和石门乡,一座投资120亿元、涵盖中药材产业基地、养老社区等项目的生物经济示范区已启动规划建设。
脱贫攻坚,先要找准穷根儿。太行山区经济远远落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路难走”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河北西部和北部,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地势复杂,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通或损毁现象严重,造成地区内老百姓生产生活和农产品运输不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北的短板和难点在山区。”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必须补上这一短板,大力实施交通道路建设,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从解决群众出行难入手,“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以及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 “三路一危”集中改造工程,投资23.4亿元,完成县乡公路改造约671.9公里,建制村通油(水泥)路1457公里。2013年11月,全省最后289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了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100%和通客车率100%的“双百”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外面的生产要素进不来,山里的资源产品出不去,山区经济发展就无法迈出大步。河北省明确,下一步将重点实施太行山高速新建480公里、山区国省干道500公里、山区县乡公路500公里等3个“500公里”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重点沟域外联通道和内部道路全面建成,县、乡、村及沟域经济发展区域、景区、产业园区的道路通达,山区路网结构和质量明显提升。
纵贯太行山区、与京冀相接的第11条高速大动脉——太行山高速,已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这条长680公里的高速路起自张家口涿鹿县,北连北京门头沟,经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的17个县(市、区),覆盖河北省全部太行山革命老区,辐射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741万。
“这将是一条作用巨大的扶贫致富路。”河北省交通厅厅长高金浩表示,太行山高速路2018年建成通车后,将直接连接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涞源白石山、武安太行奇峡谷等4A级及以上景区53个。业内人士预计,届时,太行山区游客数量将大幅增加,可有效带动山区群众致富。
“靠山吃山”变“养山富山”
九亩沿原本是涞源县走马驿镇花园村的一座秃山,在造地兴水之后,种上50多万株核桃树,成了国家级万亩核桃示范园、百姓脱贫致富的“小银行”。
“山区的优势在山,希望也在山,要坚持靠山养山,养山富山,只有这样,绿水青山才会变成金山银山。”河北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周金中表示,坚持生态优先,把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与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按照中央关于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河北省西部和北部山区是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主战场。燕山、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只有34.8%,其中太行山区仅为25.9%,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而紧迫。
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实施山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让“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转变。经过近10年艰苦鏖战,内丘县岗底村7800亩荒山如今林果满园,15万株果树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宝盆”。“将来我们还要发展廊道经济,以几千亩苹果园为依托,在盘山路两侧种上葡萄、核桃、药材。”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打算把荒山变成一条景观长廊,游客既能欣赏美景,又能采购各种山货。“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要再翻番,达到6万元以上”。
找到正确的思路,才能释放巨大的潜力。据统计,河北25度以下山坡与丘陵接壤地区土地面积有2290万亩,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开发,已经开发的土地还有51.4%的土地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传统低效作物,每亩收益不足三五百元,调整农业结构的空间很大。如果全部种上特色优质林果,加上发展林下经济,每亩如果按投入3万元计算,可增加社会投资6000多亿元,而每年可以增收2000亿元,既做到了扩大内需,又扩大了生产;既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可谓一举四得。
立足资源优势,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山区致富路正在形成。“十三五”时期,河北省把太行山绿化作为实施“绿色河北攻坚工程”的重中之重,计划5年内完成1480万亩山地绿化任务。周金中说,与此同时,他们还会重点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优质果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燕山、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3%。
被誉为“太行山最绿地方”的邢台县前南峪村已尝到了甜头。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全村绿化荒山8300亩,并结合化石谷、练胆峡等自然景观和抗大遗址,将美丽田园变身美丽经济。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2015年全村旅游收入已超过1000万元。
提供脱贫长久支撑
近来,河北省矿产大市沙河出现一种新现象:19名矿老板弃“黑”转“绿”,不再“坐吃山空”,而是主动在太行山上搞起现代农业开发。
沙河市白塔镇张下曹村那道原本寸草不生的红石沟,如今松柏、核桃遍布山腰,樱桃、蓝莓覆盖山脚。承包开发了这2万亩荒山的煤老板张保国,对于从“挖山”到“治山”的转变很有信心。“从樱桃到蓝莓,我们种植的都是高效作物。单拿矮化密植苹果来说,种植后第二年就能挂果,亩产可达2500公斤以上。”张保国说,他们正在建设花青素提取工厂,单这一项就能实现年利润7000万元。
“新的山区开发正在呈现规模化、融合化趋势,‘第六产业’初现端倪。”河北省扶贫办主任魏存计说,为加快山区群众脱贫步伐,河北重点探索实施了政府主导型、企业大户开发型、股份合作型、统分结合型4种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现代产业模式把沉睡的荒山唤醒,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近日,记者来到曲阳县采访发现,植被稀缺的荒山上种上了“太阳”。“荒地荒坡以前种啥都不长,自垦地也只能望天收,1年下来种子钱不赔就算赚了。”曲阳县齐村乡五会村村支书李连香告诉记者,自从三峡新能源公司投资在这里的荒坡上建设光伏电站以来,村民一年四季擦洗光伏板、秋天上山打干草防火,一天能赚80元,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听到消息都回来了。
太行山变成“太阳山”,由于社会资本进入,光伏产业为山区农民带来致富希望。魏存计介绍,河北省山区适合发展光伏太阳能的面积达240万亩,如果能开发出一半,光伏发电总量就能达到3000万千瓦,产值达5000亿元。“如果有建设条件的山区农户都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每户可增收3000多元。”
正是看到山区综合开发的广阔前景,社会资本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第六产业”蓬勃兴起。据测算,开发一亩山地累计投资大约需要5万元左右,河北未开发利用山地约5000万亩,如果将其中三分之二的近期可开发利用山地开发出来,就需要投资1.5万亿元。
这将是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长久支撑。2015年11月,河北省全面打响山区综合开发攻坚战,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绿色能源产业带、旅游休闲产业带、美丽乡村示范带、生态支撑带山区综合开发“五带”新格局。
如今,核桃、苹果、板栗、食用菌、枣、中药材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经成立,研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150项,在太行山区因地制宜建设1000多条经济沟和经济带,打造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浆水板栗等全国知名品牌,涌现科技型龙头企业1408家,其中35家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2011年至2015年,燕山、太行山特困区14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3.7%下降到18.1%。
到2020年,太行山区将打造成河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山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张保国坚信,未来的太行山将是一条生态安全带、绿色产业带、农民致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