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华西村以“最先富起来的小康村”而闻名天下。然而,谁也想不到那里的致富带头人吴仁宝会将20万元投到银川北端的一个与其同名的小村落,将西海固数百户贫困群众迁移至此,建起了宁夏“移民第一村”。
20年过去,这个当初“三块石头垒个灶”的小村落,已从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增长到过万元。翻天覆地的巨变背后,致富秘籍是什么?
拔穷根 改变环境第一步
“孩子们都找到工作了,俺自己也买了车搞运输。”走进华西村二组居民张学文的家,只见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种着蔬菜、果树,屋里是一应俱全的现代化设施,全家五口人住在300平方米的新房子里,过着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在张学文看来,现在的日子可是搬迁之初想都不敢想的。
张学文是最早一批搬迁移民。“刚来那会儿,肚子能吃饱,环境受不了。”用他的话说,当时这里隔三岔五就黄沙蔽日,环境极其恶劣。村里人编了个顺口溜:“吃的是救济粮,穿的是捐赠衣,喝的是地表水,住的是帐篷房,三石垒起一个锅……”
“既然咱们已经搬出来了,就不能走!一定要奋斗出个结果来。”面对村民的困惑,华西村党支部书记秋万全站了出来。秋万全告诉记者,宁夏华西村发展的第一步就是从改变环境开始的。
当时,全村大动员,开始修路、植树、挖渠。一番辛苦下来,肆虐的风沙少了,白色的盐碱也退去了,有了如今道路平坦、树木成荫、土地肥沃的现代新农庄。
来之不易的新环境让村民们极为珍惜,大家自发护路,看到哪儿脏了,就拿起扫把扫干净,看到石子和纸片,也要拾起来带走。
要致富 找准产业选对路
如果说改变生态环境靠吃苦肯干就行,那么,想要致富,非得洗脑充电不可。
“那些年我们村干部经常去江苏华西村,去一次脑子便能装很多东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任炳升说:“致富的路子在哪儿?发展什么产业最合适?走内蒙古、去东北、跑山东。最后村干部们认定,发展养殖山东的小尾寒羊。”
没有资金,筹!几个村干部东挪西凑了800元,又借了1500元。然后租了一位村民的两间房,办起培训班。尽管全村只有7名党员,但“三会一课”制度始终坚持,组织村民学政策、学技术、学管理等。
村民赵国柱很快进入状态。“我是小学文化,开始很吃力,后来干脆买了几本养殖方面的书籍,边学边实践,几乎吃在羊圈,睡在羊圈,终于掌握了现代优质品种的喂养、繁殖、防病等一整套技术。”截至去年底,赵国柱家肥羊年出栏量达到3000余只,年收入达20多万元。
现在,村里五分之三的人像赵国柱一样发展养羊,五分之一的人种植枸杞,还有五分之一的人贷款买车发展运输物流产业,都干得红红火火。
奔小康 富带贫无人掉队
随着华西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一部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还有一部分村民依旧生活贫困。
2010年起,全村启动实施“百富带百贫”工程。村里引导429个富裕户与573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村互助社给予资金扶持,让致富路上的村民“一个都不能少”。
在这项工程的推动下,村上种植大户贾玉卿与张时兵、张军队、王自强等枸杞苗种植户结成对子,带动户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劳务“领头羊”胡田田帮带梁让多、谭登东搞劳务致富。此外,村里还成立了“党群共富联合体”,带动村民走向联合共富。
村民富了,村集体的“口袋”也要鼓起来。华西村党支部带领村干部赴贵州和江苏考察学习,去年3月利用980亩流转土地建起开心农场。“村上流转了农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让村民可以打工收租两不误。”华西村“大学生村官”徐映霞告诉记者,现在每逢周末,都会有许多城里人来到华西村当“农夫”体验农家生活。
“以前我们是空壳村,但截至去年底,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100万元。”秋万全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