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泉水叮咚富农家
本报记者 石 伟

挺拔的翠竹在山间随风摇曳,叮咚的泉水汇入小溪在我们身边欢快地向前奔涌。顶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采访车在蜿蜒曲折的660县道疾行,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长汀县禾生村。

禾生村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这个有着1100多人的村子是龙岩市的市级贫困村。2011年以前,由于自然条件落后,地理位置偏僻,村民除种植水稻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年轻人大多去外地打工挣钱,留下年迈体弱的老人和妇孺儿童在家务农,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40多岁的陈兴武是国网长汀县供电公司调控中心的党支部书记。2011年1月,他作为公司派驻禾生村的村支书来到这里开展结对扶贫。

“刚来的时候,觉得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陈兴武说,他请村里的老支书童作福带着他进山入户,挨家走访村里的贫困户。8个村民小组走下来,他有了主意: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禀赋不差。主要困难是电力设施不完善,通往外界的道路太糟糕,加上缺少好的项目,村民要摆脱贫困自然是难上加难。

拿定了主意,陈兴武马上行动起来。

禾生村的山坳里有几块连片的荒地,山高地瘦,道路崎岖,村民们都不去耕种。陈兴武和童作福一路走一路看,发现一股清澈的山泉水自上而下缓缓流过。陈兴武灵机一动:“能不能用山泉水修一个阶梯式的鱼塘养鱼呢?”童作福大腿一拍说:“是啊。这股山泉水常年不枯不断,水质非常好,用来养鱼是再好不过了。”两个人蹲在地上算起了账:这几块荒地可以整出大约70亩鱼塘,能养10万斤左右的草鱼,按正常市价5元1斤计算,每年能有50万元左右的收入,扣除各项成本,每年20万元利润不成问题。

说干就干。俩人一边寻找建设鱼塘的启动资金,一边挨家挨户征求意见。资金从社会上找到了,村民的意见也很一致,但另一个难题又摆在面前:山坳里没有电,投料机和增氧机动不了;进山的路崎岖不平,必须把路面硬化,这样运输车辆才能进出。陈兴武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先从县供电公司争取了120万元专项资金修建供电线路,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修建了7.6公里的水泥路。

斩草、修路、挖塘、引水,村民们日夜鏖战。100多天后,4片阶梯式鱼塘建成投用。望着清澈的山泉水哗啦啦地流进鱼塘,村民们兴奋不已,“过去住在山沟沟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下派干部帮我们做到了。有了鱼塘,我们村里的老年人可以享清福喽”。

“这4块鱼塘需要几个人管护?”在长汀县童坊村福兴养殖场的匾额前,记者问童作福。

“现在只要一个人就管得过来。”刚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的童作福说,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定时来鱼塘开动增氧机和投料机,开春后每天上山割草喂鱼。说话间,童作福把一桶鱼料倒入投料机,眼看着黑黝黝的鱼群蜂拥而至,每一条都足有两三斤重。“再过几天,等鱼价好一些的时候就可以上市啦。”童作福乐呵呵地说,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看着这些鱼慢慢长大。他说,有了养鱼的经验,村民们准备再大干一场,现在,他们在山的另一侧又投资200万元开辟了200亩荒地建设鳗鱼养殖场,今年冬天就可以投放第一批鱼苗,预计年产可达200吨,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

看着鱼塘里欢快游动的鱼儿,听着童作福兴奋地描述禾生村的未来,记者心中充满感动和欣慰。“对许多地处深山的贫困村来说,‘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地找出贫困原因,选准选好选对扶贫项目,以较小的代价和投入实现快速脱贫和长期致富。”龙岩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蒋木春说。据介绍,龙岩供电公司这些年在不断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的同时,把挂钩帮扶、对口扶贫当做一项社会责任,实实在在地帮,真真切切地扶,让贫困乡村看到了希望。陈兴武帮扶禾生村的3年,村里的人均收入从2900元增长到6300元,村财政从过去的赤字变成现在的盈余15万元。可以预想,随着鱼塘进入丰产期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启动,这个村再过几年将会成为长汀县的富裕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