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4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声新生代:旧瓶装新酒
□ 温济聪

今天的相声新锐与前辈相比,大多有更高的文化教育层次和更大胆的开拓精神,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给相声界注入了更多现代因素的活力和动力

一张嘴,可侃遍茶余饭后的悠闲生活;一副御子,可奏响古今中外的沧桑巨变……而随着社会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提速,相声这种民间说唱曲艺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一方面,传统经典相声需要经过不断地传播、演艺,才能更好地流传世间;另一方面,面对如今不同的市场环境,相声亦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方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如今,有不少80后、90后的知名年轻相声演员被观众所熟知。中国传统相声在年轻群体中有哪些传承故事,年轻力量给相声带来哪些创新和改变,相声的发扬光大依旧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相声得到更好传承?

内功要扎实

不会说学逗唱的传统艺术功底,只是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而不是一名相声演员

相声是我国第一批非遗项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其他非遗项目相同的是,相声想要走得更远,关键还是在于传承。

作为参加今年央视春晚唯一相声节目表演的年轻演员,李寅飞受到了观众的瞩目。自小在北京长大的他,因受到三盘磁带的启蒙走上了曲艺发展之路。“我大姑父是曲协的,五六岁时经常去他家玩儿,书房里总是放着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三位艺术家的磁带,听多了就喜欢上了,常常跟着学。”李寅飞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家里有了一台电脑后,看相声的视频资料就更便利了。那时,正好获得了一套传统相声集锦、优秀相声集锦,他就常常边听边学,抄了词谱开始背诵,字还不会写几个,标了不少拼音,但依旧不亦乐乎。

《报菜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传统相声贯口,也是李寅飞学会的第一段相声。与大多数初学者按照马三立儿子马志明的版本学习不同,他照学的是李伯祥那版《报菜名》。“不过,后来不少人告诉我,李伯祥的版本一上来就特别快、风格太有个性,不太适合初学者;但我五六岁时就把这个版本背得滚瓜烂熟了,实在改不过来。”李寅飞笑着回忆道。

目前而言,流传至今的传统相声文本估计有300段左右,算得上较为经典的段子也至少有50段。现在台面上表演的作品有不少是源自清末的传统段子,而且李寅飞体会到,即便在老段子上改编包袱,也要注意“外插花”(相声行话,指用作打比方、衬托等解释性的穿插)不要太多,以免破坏了传统相声文本的主干和脉络。

“年轻相声演员要学习多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支撑住相声的创作灵魂。”在青年相声演员曹云金看来,快板、京韵大鼓、京剧、太平歌词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是年轻相声演员需要学会的必修课。“难道演员在台上把观众逗乐了,就是在说相声?当然不是。不会这些艺术功底,他只是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而不是一名相声演员。”曹云金直陈。

“说学逗唱包含甚广。相声是语言艺术,说的不是相声人的事,大千世界才是我们的素材。过去的老先生们通过生活和学习了解诸艺百态,拿来修改提炼,夹叙夹议,为吾辈之责任。”李宽说。

“热爱”+“坚持”,是曹云金在采访中常常会提到的两个词。“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会说会讲是基本功,关键讲出来得让观众发笑,更进一步还得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演员要具备较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素养,还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懂得幽默,这样才能把相声传承好。”曹云金说。

创新不可少

相声应该贴近现代化的生活理念,融入热门话题。但创新,不能破了相声的老规矩

优秀曲艺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继承和保留,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80后”的相声新锐,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大多有更高的文化教育层次和更大胆的开拓精神,他们勇于尝试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借鉴姊妹曲艺的精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给相声界注入了更多现代因素的活力和动力。

与传统相声相比,如今的相声艺术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如今的相声节奏更快,包袱更多、出现得更早。”李寅飞解释说,观众更喜欢节奏更快的相声,很多人来小剧场是为了解闷逗乐,希望能给他们带来欢笑的包袱早点出现、频繁出现,如果包袱出现太晚,有些观众就会等不及。

“而在语言特色上,相声也可融入日本漫画题材、英美剧、脱口秀、韩剧等特色,在语言层面更为融合、创新;当然,内容上还是要做到‘三贴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统相声贴近的是当时的陈年往事,现如今的相声应该贴近现代化的生活理念,语言上可以多融入一些网络热门词汇,内容上融入老百姓常聊的热门话题。但语言、内容上的创新,不能破了相声的老规矩,改编的前提是确保相声的本质。”年轻相声演员李宽说。

以李寅飞创办的将“北京孩子北京味儿”作为口号的“大逗相声”举例,其特色就是要体现新颖。不管是对传统京剧经典唱段《三岔口》的重新演绎,还是将广义相对论与物理量子理论在表演中幽默化“应用”,“大逗相声”的创作题材、传播理念不仅脱胎于传统,也富有现代气息。如《杂谈北京话》《国安日记》《大话古文》《大话鲁迅》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作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较为容易接受。

当然,对李寅飞来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读博的经历给他带来一些“文艺范”和“相声思考”。他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民间说唱艺术的都市传播》,将从文化、心理、公共三层空间解读清末以来北京地区的曲艺传播路径。“在清华本硕博读书的经历,让我更加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创作出更多时效性强、新颖度高、符合受众需求和心理认同的创新作品。”李寅飞说。

“同时,要想传承好这门百年艺术精华,还要学会如何把它‘旧瓶装新酒’。诸如‘吃了吐’‘顺竿爬’等传统独特的逗笑方式深受观众喜爱,但年轻演员要把这类传统的语言逗乐技巧,与极具时代感、现代感的新潮内容巧妙结合,才能符合受众年轻化的新潮流。”曹云金说。

靠大脑吃饭

思考能力、逻辑能力注定了一个口头文学艺术家的未来

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活跃的相声社团有500多个,会说相声的人约有2000多人。虽然近几年相声市场的冷落有所改观,但相声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依旧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相对于其他艺术来说,相声目前的入门门槛比较低,相声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举例来说,钢琴有十级、八级,古筝也有考级曲目,但是包括相声在内的大多曲艺并没有等级考试,也没有较为具体的教纲教案。其实,不少相声演员都曾建议过相声等曲艺实行等级考试制度,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的入学质量,又可以规范授课老师的教学章程。知名相声演员应与中国曲协、地方曲协合作,共同商议相声考级相关事宜。

版权纷争,同样是相声发展难以绕开的热门话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相声界版权意识淡薄,抄袭借鉴现象较为公开化,知识版权保护意识不强。“要想改变目前版权抄袭的现状,需要他律+自律。一方面,法律、文化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提升相声知识版权保护,对抄袭行为严追严打;另一方面,相声演员和剧本创作者应提升自律意识,加强道德文化修养,提升独立创作水准,展开差异化竞争。”李宽建议。

此外,同样存在部分题材相声一窝蜂出现,内容题材过于单一化,甚至过于“假大空”。李寅飞认为,年轻相声演员应该低头看生活、俯下身子去感悟人性的光辉,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扎根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表演出更多有道德、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的作品;亦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网络视频、表情包、GIF动图等多种新媒体呈现方式,提高优秀相声传播力,讲好相声演员专属的“中国好故事”。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年轻相声演员早晚是这个舞台的主人,希望他们多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声表演的大众化传播可以更多地借助互联网渠道。

“建议设立曲艺学科,让曲艺走进高校。”姜昆认为,目前相声等曲艺人才断层问题屡见不鲜,需要进行曲艺方面的供给侧改革,设立曲艺理论、表演艺术等曲艺专业课,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按照相关程序自主设置曲艺二级学科,以解决曲艺在学科专业上缺位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年轻相声演员?曹云金说,相声演员的知识量要海纳百川,所以必须刻苦努力,才能多知多懂、触类旁通。这要求相声演员学的东西多,懂得的知识得多,人生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说出来的东西、表演出来的作品,才会真实,才能让观众相信。

“年轻演员要想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与时俱进,就要迅速下苦功研习,博览群书提升自己,好相声演员是靠嘴吃饭的,嘴是靠大脑支配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注定了一个口头文学艺术家的未来。所以,要了解行业历史,力争广收门徒,认真创新作品,带领行业发展。”李宽表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