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城镇化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4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包河:让新市民爱上新家园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多庆 洪婉清



① 包河区为被征地农民培训插花技艺,帮助大家通过一技之长就业创业。

② 包河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

③ 在新房门前,滨湖新区回迁居民跳起欢快的舞蹈。

(资料图片)

2015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些试点地区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取得不少成果,形成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比如,安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为加快试点建设步伐,今年安徽省还将大力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力争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拥有40多万常住人口的滨湖新区是合肥市一个新兴的“移民”新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回迁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包河区通过在户籍、医疗、住房、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让来自省内外的“新合肥人”在这里兴业安家。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让他们深深爱上了这个“新家”。

幸福写在脸上

“在家时间一久,感觉自己都快跟社会脱节了。现在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真好。”谈起现在的工作,包河区义城街道居民陈梅满脸幸福。虽然学幼教专业,但是结婚后陈梅就做起了全职妈妈,一方面由于在村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照顾孩子,交通不畅通也给陈梅外出工作带来了困难。去年,陈梅所在的村子整体搬迁,搬到滨湖新区后,她在一家幼儿园上班,孩子也入读家门口的小学。

陈梅是包河区近11.7万失地农民幸福嬗变的一个缩影。“滨湖新区建设发展至今,我们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居民安居乐业,幸福写在脸上。”包河区委书记、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管委会主任宁波告诉记者,随着滨湖新区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许多过去住在农村的农民,如今已经陆续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

在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现代化高层回迁小区滨湖瑞园,几乎每天早上都有一支身着白色练功服的队伍,伴着悠扬的音乐缓缓跳起太极扇舞。舞蹈队队长孔正年告诉记者:“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天跳跳舞,既锻炼了身体,更增强了对家园、对生活的热爱。”

为了进一步丰富百姓生活,包河区长期送戏、送医、送法律、送电影、送科普进社区,组建晨练队、舞蹈队等群众文艺团体。在滨湖新区,社区人性化开展快乐学堂、社区沙龙等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

走进合肥师范附小,红色的教学楼温馨美观,教室里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2007年,合肥一中、合肥46中、师范附小三所名校整建制搬到滨湖新区。与此同时,包河区通过教育集团化、学区联盟等方式,提升新区整体办学水平,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只有实现再就业,失地农民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包河区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开设流动“大篷车”、专场招聘会等,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让他们真正衣食无忧。包河区已经连续举办12年的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先后为3万余名失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刚回迁的那些日子,有的居民闲得无聊,整天靠打麻将消磨时间。现在,大部分居民都找到了新的节奏,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做小生意,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充实了。”义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海舟说。

服务“零距离” 解决“微难题”

2014年,来自河南新乡的张雷夫妇终于搬进了位于滨湖新区的新家,得益于该区的各项扶持政策,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我在家门口的一家诊所工作,爱人在附近的一家车企工作,孩子在附近的小学就读,生活虽然平淡却非常幸福。”张雷说。

张雷所在的方兴社区是合肥市最年轻的一个街道级大社区,新建的商业小区居民主要是外来移民,“门对门,却不认人”,邻里关系疏远是这个社区的一大问题。从去年起,社区开始实施一个长期性的公共服务项目——“滨湖e家人”,通过为居民提供各类“微服务”,解决“微难题”,营造熟人社区。“幸福邻声”就是目前受到居民欢迎的其中一项。

“幸福邻声”邻里关爱团,通过活动联络、亲情问候、敲门拜访、网络聊天、指尖微公益等方式,帮助社区居民重拾邻里亲情。

“幸福邻声”解决了居民缺乏社区认同的问题,而“滨湖帮客”则让更多新市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2013年10月,以“你帮我帮,快乐共享”为服务理念的志愿组织“滨湖帮客”在滨湖世纪社区正式成立。目前,滨湖世纪社区每年筹集的100万元公益基金先后资助了57个志愿服务组织、78个公益项目,涵盖大型活动、邻里守望、敬老、爱幼、扶弱、助残、文体、环保、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社区受益人群达10万多人(次)。

除了一流的医疗、教育环境,包河区还实施多项民生工程,使新居民在就业、就医、子女就学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现在工作之余的张雷,每周三晚上和周末下午都会带着孩子去小区里的“悦读坊”看书,参加一些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

“文化的力量最能促进市民间的融合,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位新市民都能同享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真正让他们爱上这个‘第二故乡’。”包河区委副书记、区长葛锐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