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经济日报》刊发的《第三方支付“安全警钟”再敲响》一文,对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原因进行了探究,并且给出了破解之道。
读完该篇报道后,笔者既对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深感担忧,同时期待报道能够引起各方关注,齐心协力为第三方支付装上“防盗网”,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首先,支付机构必须做好“查缺补漏”。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提供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资金支付监管,提供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的支付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实名认证步伐,尽快实现账户实名制,为账户被盗刷后的追查、追偿提供可能。同时,支付机构也要增强责任意识,保护好用户的个人信息。
其次,作为消费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在使用快捷支付消费的同时,注意保护好个人网银信息。同时,要从被盗刷案件中汲取教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最后,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应齐发力。在支付方式日趋多元化的当下,现行法律尚没有专门规范第三方支付的规定,前不久虽然发布了第三方支付管理办法,提出第三方支付应坚持“小额”“小微”等原则,但落地尚需时日。行业协会与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支付机构的约束作用,不断完善支付技术标准、支付业务功能监管等规定,同时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为消费者筑牢“防火墙”。
(湖北省江陵县委 薛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