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伟龄 通讯员 张文羽
寒冬腊月,石油城大庆的气温接近零下30℃。朱秀艳却一脸大汗地从病房走出来,边擦汗边对患者家属讲解护理照顾等注意事项。
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提起朱秀艳,几乎无人不晓。“如果说朱秀艳这些年做了哪些好事,那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她的服务精神却能高度概括为‘把爱心送到家,把服务做到家’。”大庆油田总医院党委书记潘建清说。
走出农村,苦学技能
2002年1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陪护中心成立,面向全市招聘护理员。朱秀艳听说此事便动了心思:正值农闲,不如去市区找份工作补贴家用。自己能吃苦,干护理员正合适。当她向家人说明想法时,家人纷纷反对。有的甚至说:“当护工需要有文化,你是农民会做什么?”
“咱们也不是生来就会种地,现在不照样是个好庄稼把式么!我就不信我学不会。”朱秀艳暗下决心,但第一节课就让她出了丑。老师在讲葡萄糖注射液时,她问老师:“葡萄糖是从葡萄里提取的吗?”老师微笑着示意她坐下,给大家讲解了有关葡萄糖的知识。朱秀艳听后脸上一阵发热,决心要牢记这些知识。
可大量生僻的医学知识和术语,不要说牢记,有的字她甚至都不认识。朱秀艳骨子里的那股犟劲儿上来了,她买来新华字典,把不认识的字一个个找出来标注好。第一次测验,她的成绩在全班倒数前几名,老师劝她说,“你虽然很刻苦,但基础太差了,别为难自己了”。回到宿舍,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真的就这样回去了?不行!种庄稼我不比别人差,学护理我也一样能行”!
记者见到她当年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课堂笔记、化学公式、护理学知识等,可以看出她当年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考试时,她理论课成绩为95分;在实践操作考试中,她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标准完成了翻身叩背、鼻饲喂饭等专业操作,取得了满分。
护理患者,尽心竭力
朱秀艳告诉记者,这份工作的确很辛苦,而且责任重大,自己曾一度想到放弃,但一件小事让她坚持下来,一做就是13年。
那是做护理工作的第二年。一天,朱秀艳在医院走廊见到一位老人在唉声叹气,还不时擦拭眼角的泪水。她主动上前询问情况,老人告诉她,自己老伴儿脑出血,做完手术后被送进监护室,医生建议请一位护理员帮助恢复,可老人找了好几个护理员,对方一听是脑出血患者纷纷摇头。
朱秀艳深知,脑出血患者术后情绪十分不稳定,而且容易出现意外,恢复周期较长。对于这样的患者,很多护理员都避而远之,挣钱多少不说,就怕患者出现意外落埋怨。老人的眼泪让朱秀艳的心软了下来,主动提出为这位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患者病情虽然稳定,但意识不清,精神状态也不好,对朱秀艳的护理工作并不配合,有时甚至把东西全推到地上,朱秀艳就默默俯下身把东西捡起来摆好。她每天都陪着患者聊天,给他讲故事、读报纸,走路和护理时也尽可能动作轻缓。在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时,她就耐心地告诉患者,只要配合治疗就一定能够康复,为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患者逐渐接受了这位来自农村的护理员,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由于患者半身肢体运动有障碍,吃饭时只能用一侧牙齿进行咀嚼,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患者每吃一口饭,都要咀嚼很长时间,有时一咳嗽就喷到朱秀艳的脸上。她每次都默默地把脸擦干净,继续喂饭,从没有过半句怨言。
从洗头到擦澡,从剪指甲到按摩身体,朱秀艳把患者当成家人一样用心照料。患者病愈出院时,紧紧地拉着朱秀艳的手,激动地重复说着:“谢谢你!谢谢你!”此时的朱秀艳也热泪盈眶,她感到很满足、很幸福,自己的辛苦付出换来患者的康复,她很快乐!当患者家属将一个红包递给朱秀艳时,她婉言谢绝,“我靠劳动赚钱,只收我应该拿的钱”。
13年来,朱秀艳对待患者如亲人一般。无论是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还是长期卧床的“植物人”,她都提供真诚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朱秀艳告诉记者,在术后恢复、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中,护理员的工作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护理水平,她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还自修了心理学课程。如今,在黑龙江护理行业内,她已小有名气,开始带起徒弟。在第一节培训课上,她只讲了一句话:“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就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