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过年,磕头是再寻常不过的习俗了。男女老幼都会恭恭敬敬地向长辈、祖先和神灵磕头,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敬畏之情。但朋友们听了十分惊诧:“磕头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吗?这种习俗是不平等的,你怎么还在遵守呢?”
春节磕头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吗?在崇尚平等的现代社会,基于等级秩序和贵贱有别的跪拜仪式已成为糟粕没有错,这与一个人出于感恩和敬畏之心的磕头有所不同。在人权上每个人是平等的,但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在一旁指引着帮助着,父母一直在付出不求回报,这样看来,父母和孩子怎么能完全平等呢?况且当我双膝跪地、将头碰向地面的那一刻,一股感激、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并没有觉得不平等。孩子可以通过这种行动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怎么能说这种行为是糟粕呢?
也许有人觉得没必要做磕头这种没有实质性意义的仪式。比如做家务、回家看望父母等,比做形式上的礼仪有意义。况且有些孩子磕头是被强迫后做出来的,像这种没有诚意的礼节还不如不做。事实上,形式是最深刻的内容。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很多,可是长辈,特别是岁数大的人,其实不需要自己的儿女子孙为自己做多少事,他们需要被认同、被尊敬、能够实现自我。磕头的礼节本身包含着对父母长辈尊敬孝顺的态度,也能够满足长辈的需求。有人之所以认为这种仪式没有意义,是因为他并没有理解在这个仪式背后隐含的深深的文化内涵:磕头不仅是晚辈对长辈的礼节,也是人对祖先、对神灵和自然所做的礼节,它表达着人们的感恩之心、顺从之意、敬重之情。一开始,人对一切都懵懂无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越来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于是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在人继续向前走,变得成熟,最后慢慢变老的过程中,人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渺小,这时情不自禁地就会对世间万物生出敬畏之情。磕头看似只是一个行为,但它从某一方面来讲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低头懂得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当你真正尊敬,当你情到此处,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行为,深深地毕恭毕敬地向长辈、向祖先、向神灵、向自然万物表达你最虔诚的敬意。
磕头与否是可以根据人们的自身状况作出选择的。对于我来讲,它是需要的。现在的人们总是抱怨没有“年味”了,想念着当年过年时兴奋的感觉。其实,“年味”的消失可能与仪式感的淡化有关。人们只注重于春节带来的愉快,把春节当做一般的假期度过,年味自然就会淡了许多。但春节不仅是一个假日,它有着强烈的仪式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年的时候会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规矩,比如要祭灶、要扫尘、贴春联和门神、放鞭炮、向长辈拜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这些礼俗让我们感受到过年和日常生活有所不同,年味也就从我们对习俗的遵守中流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