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16新春走基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基层促成长
乔金亮
本报记者乔金亮(右)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林业局采访。 本报记者 魏永刚摄

2月2日至6日,我参加了报社新春走基层内蒙古呼伦贝尔组的采访。从林区到牧区、到边疆口岸的一线采访经历,让我体会到,要想写出好报道,就必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到平凡普通的群众中去、到紧张火热的生产一线去。

走基层,让我们和采访对象的接触更充分、心理距离更贴近。首个采访主题是生态,我们到达后直奔林区,夜宿林区农户家中。这里地处边陲,是祖国最北、最寒冷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取暖期长达9个月,交通不便,生活成本非常高,林业职工收入低,生活极其艰苦。在农户家中跟他们夜话,使得采访者和被访者的心理距离缩小,打开了林区职工的话匣子。他们跟记者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这是在会议室或在职工家中简单座谈无法听到的。

走基层,不仅仅是到一线去,更多的是要带着思考去观察、去提问、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好故事讲好、把道理说清。按照国家部署,2015年4月起,林区的天然林全面停伐,这对林场和职工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原先是砍树,如今是生态保护。改革过程中,很多职工都有心里话要说,他们把自己的命运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对未来充满期待。从管护站到种苗基地,从停伐纪念地到贮木场,在交流中,记者对林区改革的认识也深入很多。

对于一名年轻记者来说,新春走基层的过程,也是一次认识社会、接受再教育的成长过程。新春走基层,是在年味儿里找寻新闻的味道,在行进中感受基层的变迁与时代的脉动。基层采访让我体验到最真实的民情,收获最深刻的感悟,感受最真挚的情感,这不仅影响到采访、写作的风格,更影响到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

在中国的每个角落,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上演。始终牢记“脚底板下出新闻”的真谛,就要让走基层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在全年延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