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年伊始,本报就为读者奉上独特的新年礼:一组组来自基层、接地气、入民心、展民意的报道。
在祖国最北、最寒冷的内蒙古林区,记者夜宿农户家中,与他们深入交流;在辽宁沈阳,记者与交警一起除夕夜查、吃年夜饭;在北京密云古北口镇,记者走民居、进院落,与经济建设中最普通、最平凡的参与者聊家常,话发展……这个新春,多名记者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感受生活的热度,紧抓新闻“活鱼”。
沉下去,他们收获了责任与担当,收获了力量与感动。这些收获,将伴着他们前行。
地处北京远郊的密云,因有着如玉般美丽、如金般珍贵的密云水库,而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区”。这里的人们无比渴望发展,也深知必须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节日期间,记者一行4人来到密云古北口镇。民居内、院落里、马路边……记者们与经济建设中一位位最普通、最平凡的参与者聊家常,话发展。零下10多摄氏度的冬日里,一阵阵暖意涌上记者心头。
暖心的,不是别的,是这些可爱的参与者最为深厚的情怀。“上辈人留给我们的,是绿水青山。我们留给后人的,这山还得是青山,水还得是绿水。生意和山水,山水要摆在前头。”打理着一间民俗小院的司马台村村民蔡振革说。
“如今我最操心的,就是把农户们四季新鲜的蔬果卖出去,哪怕我亏点钱,也不能让农户吃亏。”管理着有100多农户参加的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陈庆伟坦承。
“做旅游投资大,回收慢。没有点熬时间的觉悟,没有点干事业的情怀,真坚持不下来。”经营着投资已达45亿元的古北水镇的陈向宏感慨。
社会前行最深厚的伟力,蕴藏于民众之中。千百万个陈向宏、陈庆伟、蔡振革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积极的细胞。他们和他们无数的同行者一道,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有的是对自身使命的念念不忘,是对所从事事业的无比赤诚,是那份最厚重最炽热的情怀。这种情怀,厚重如山,坚定不移;这种情怀,炽热如火,生生不息。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种种杂音噪音,总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些人。是心烦意乱,还是心无旁骛?最基层、最一线的人们用坚决的行动给出了答案。无论何时何地,相信只要他们火热,中国经济便不会趋冷,只要他们向上,中国经济便不会向下。
基层年年走,今年更不同。开局之年、攻坚之年……2016年,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已被赋予更多内涵。这样的时刻,贴近火热的一线,扎根深厚的大地,感受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温度,记录建设一线最美丽的风景,触碰基层群众最质朴的情感,让更多的人因此看清漫漫前行路,从中汲取满满正能量,这,也正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