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猴年话猴
□ 侯仰军

中国的神话人物(动物)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非美猴王孙悟空莫属。他使得一手好棍棒,大闹天宫、大闹地府、降妖除魔,深受人们喜爱。西天取经之前,孙悟空曾被玉皇大帝封了个“弼马温”的官,而“弼马温”就是“避马瘟”,是基于古人在马厩中系猴以防止马生瘟疫的习俗改编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说:“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马经》也说,“马厩蓄母猴,避马瘟疫”。利用猴活泼好动、颇通人性的特点,迫使马不时应对,让马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临变不惊的本领,实在是一举两得,而用“弼马温”暗指猴,也是《西游记》作者的聪明之举。

我国古代将猿猴并称,在民间传说中,猴还是人类的祖先。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都属于哺乳纲中的灵长目。如此说来,猴在智商、情商方面与人类相近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猴通人性,与人有不少相似之处。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率领大军伐蜀,途经三峡时,属下有个人捉到一只幼猿放在船上,母猿沿着江岸一直跟随,哀号着走了一百多里也不肯离开,最终跳上了船,随即气绝身亡。人们剖开母猿的肚子看,因为哀痛过度,母猿的肠子裂成一寸一寸的小段。桓温听说后大怒,立即下令罢黜了那个属下。

如果说断肠猿的故事显示了猿猴的母爱,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则记载了猿猴拥有与人一样的孝心。三国时期,名将邓艾征伐涪陵,看见一个母猿抱着幼猿,邓艾取弩射中母猿。幼猿见状,立即为母猿拔箭,又摘下树叶塞到箭伤处。邓艾自觉残忍,悲叹一声,投弩于水中,表示再不射猴。古代武平(今属福建)素产金丝猴,大者难以驯养,小者则其母抱持着不放手。猎人难以捕捉,便想出毒计,利用幼猴恋母的特性捕捉金丝猴。先用药箭射杀母猴,母猴中箭后,自知必死,便把乳汁遍洒林叶间,以便喂养孩子,然后堕地就死。猎人取来母猴的皮,用鞭子猛打,幼猴见状,哭叫着跳下树来,束手就擒。不过,幼猴每天晚上必须睡在母猴皮上,否则也养不活。母子深情,让人鼻酸。

由于猴通人性,猴戏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翻跟头、钻火圈、竖蜻蜓之类的猴戏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前面提到的美猴王孙悟空,甚至会七十二般变化,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在唐代,由于忠于旧主,有只猴竟然名垂青史。据宋人毕仲询所著《幕府燕闲录》记载,唐昭宗逃难时,随驾的伎艺人有一个耍猴的。这猴灵巧得很,居然能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人五品的官职,身穿红袍,即“赐朱绂”,以至诗人罗隐感慨赋诗《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说自己多年苦读,倒不如一个耍猴的。朱温篡唐,想耍猴取乐,不料想此猴也知忠义,竟然冲上前去奋力攻击朱温,被朱温杀害。

既然猴通人性,人和猴自然也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汉族、羌族、彝族的民间传说中,猴变成人的故事很多。古代典籍里,则不乏猴子变人、人猴通婚的故事。钱钟书说:“猿猴好人间女色,每窃妇以逃,此吾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者也。”猿猴掠婚,从阮籍的《猕猴赋》、张华的《博物志》到《太平广记》,都不乏记载,甚至大名鼎鼎的韩信、欧阳询,竟然也被说成神猿之子。《补江总白猿传》就记述了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南朝梁大将欧阳纥率军南征,妻子被神猿掠去,欧阳纥历尽艰险找到妻子,杀死神猿,但妻子此时已有孕,后产下一子,就是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透过这些荒诞或美化的故事,联系民间传说中猴的灵巧、智慧、勇敢,我们看到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

最后,让我们温习几句关于“猴”的歇后语: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

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

猴子偷瓜——连滚带爬。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