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俗道和谐
□ 何星亮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它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春节选在立春前后,是十分科学的方法,是古代中国人综合性思维的体现,是智慧的选择,它既考虑季节与气候,也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时间的选择上看,它比欧美国家过圣诞节和过新年的时间好得多,是最适合人类过新年的时间点。一年四季春为首,春季又以立春为标志,作为一年的元旦或开端,以立春前后过元旦是最科学的。许多实行太阳历的民族,一般都以冬至作为新年的开始。冬至期间是全年白天最短的一天,同时也是最冷的时期。许多地区冰天雪地,寒气袭人,既不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也不适合人们举行庆贺新年的各种活动。中国的春节不仅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气候也最适合人们过年。立春前后,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心情愉快,生活舒适,十分适合举行各种庆贺新年的活动。因此,作为中国夏历的元旦,比西历的元旦在时间上更为科学、更为合理。

从历史上来看,节日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趋异,而不是趋同。最早的节日均与太阳活动规律有关,最早的节日均与祭祀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冬至与夏至是气候和昼夜完全相反的两个节气,因而也最早受到人们的注意和祭祀。而冬至是一年中太阳出现时间最短的日子,冬至以后太阳出现的时间逐渐增长,所以许多民族都把一年的岁首定在冬至或冬至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古代先民也一样,也曾把冬至所在之月作为岁首,后来才把正月作为岁首。目前世界各民族的节日文化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正是节日文化由普遍向特殊发展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这一点,在春节上的体现尤其深。

大家可能发现了,春节有许多与火有关的习俗,如生旺火、长明灯、放鞭炮、放孔明灯、挂灯笼、舞龙灯和元宵灯会等。

作为二元结构的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篇》,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和变化,自然界也如此,人类社会也一样。万事万物均可分属阴阳,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男属阳,女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火为阳,水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刚为阳,柔为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奇数属阳,偶数属阴;雄(牡)性动物属阳,雌(牝)者动物属阴;单蹄(爪)动物为阳,偶蹄(爪)动物为阴。无论何种事物或现象,都存在阴阳对应的关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大自然需要阴阳和谐,人类社会需要阴阳和谐,男女之间需要阴阳和谐,个人体内需要阴阳和谐。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春节民俗活动中,有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和活动,如生旺火、长明灯、放鞭炮、舞龙灯、放孔明灯、舞龙灯及元宵灯会等。所有这些,都是早期以冬至所在月为岁首时期的保留,主要目的是通过抑强扶弱的方式增强太阳的力量,使之阴阳平衡。

由此看来,中国人不仅追求社会系统、个体系统的均衡和谐,同时也追求自然系统的均衡和谐,即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和谐。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只有阴阳和谐,才能生生不息。只有自然界的和谐,才有可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