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省南昌市聋哑老人何兴武二十一年来坚持办特殊教育——
让聋哑孩子自强自立
本报记者 刘 兴 通讯员 邱淑敏
何兴武正在上课。 本报记者 刘兴摄

11月30日早上8点,初冬的暖阳刚刚从枝头爬起,透过窗户照进一个无声的世界: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三联特殊教育学校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教室里,十几个孩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正在黑板上写字的是一位慈祥老人,每写完一个字,老人都要转过身用手语跟孩子们“交流”。

这位聋哑残疾老人名叫何兴武,今年73岁,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学校里26名学生和5名教职工,几乎全是聋哑人,学生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已经27岁。

“我父亲1994年就创办了这所特殊学校,他自己是残疾人,对于那些残疾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他想教他们勇敢面对生活,说这是孩子们的权利。”何兴武的大儿子何彪,是整所学校里唯一能正常说话的人,也是整个学校的“外交官”,负责学校的对外事务。

孩子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年只有过年时才放假回家。何兴武和老伴一起照顾孩子们的起居,教他们手语、写字等。老伴还负责孩子的食宿,并帮年幼的孩子洗衣服。

“我在这个学校呆了4年了,何校长跟我们同吃同住,还常常跟我们一起做游戏,我最喜欢玩‘老鹰抓小鸡’了!”11岁的余志玟用手语比划着“说”起何校长。

1996年退休后,何兴武和老伴将退休工资都用在这项特殊教育上。由于接收的大部分孩子家境贫寒,学校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每个孩子平均每天收10元钱,这些钱包括学费、伙食费、住宿费。对于非常贫困的家庭,学校还减免学费。

学校运营并不顺利,前前后后搬过五次家,多是因为负担不了办学场所所需的费用。近几年,由于政府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学校的运营才趋于平稳。

尽管办学并不容易,但令人欣慰的是,自办学起,已经有300名孩子毕业,他们在这里不仅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自强和自立。“虽然我听不见,但我未来要养活自己。何校长常常告诉我,要学会一门手艺。”27岁的潘强握着笔,一笔一画地写下了“独立”这个词。

孩子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何兴武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聋哑孩子,“让每一个聋哑孩子都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我办学的目的”。何兴武的目光里透着坚定。

在这条特殊教育的路上,何兴武已经坚持了21年。“您都70多岁了,打算再干几年?”面对记者的提问,何兴武有着自己的坚持:“只要孩子愿来,我会一直办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