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厚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张延玲:
“透视”地下管线 摘得世界桂冠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王 宏

工程施工挖断了地下管线,地下漏油却很难找到漏油点……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城市的“生命线”时刻面临着各种挑战。

然而,这一难题却由山东青岛的一位创业女将带领研发团队成功破解。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他们发明的“卫星导航定位的《地下埋设物标识装置》大数据管理系统”,因实现了对地下埋设物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从1000余件专利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厚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见到了这位创业女将——张延玲。与她交谈,记者感受到了她拥有的坚韧毅力和不屈斗志。

34岁的张延玲是山东德州人,大学毕业后短短几年内,就做到一家贸易公司的副总经理。2005年起,她开始接触地下埋设物安全保护的相关专利技术。在她看来,城市地下管线就像人体中的血管,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需要管理者悉心呵护。基于对专利技术的信任和对行业前景的把握,张延玲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高薪去创业。她迅速购买了与地下埋设物安全管理及生产管理相关的6项专利,并与专利权人建立合作关系,决心共同研发新产品。

“‘卫星导航定位的《地下埋设物标识装置》大数据管理系统’是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的一个结果。”张延玲告诉记者,最初的研究是从标识带开始的。起初,标识带技术在于材料本身,要选用能够埋在地下且耐腐蚀的高分子材料。后来,客户提出,“标识带的警示作用很好,要是能够知道地下管线的走向就好了”。研发团队便研究在标识带上附带金属制品,实现了管线的地面可追踪。客户又提出新要求——管线破了能预警就好了。张延玲说,正是这些需求促使他们不断攻坚克难。在走访了众多专家学者、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案例的基础上,张延玲带领团队历时十多年,完成了地下埋设物天地空间信息一体化管理应用解决方案,获得发明专利36项。

记者在厚科公司演示大厅看到,地下管线像一条条公路,带着不同颜色显示在大屏幕上。“管线在什么位置破了,离地面有多深,这个系统都会实时动态监控。”厚科研发带头人解初熠介绍说,“我们在对这套系统的探索设计过程中,花费了数千万元。公司每年利润所得,大部分投到了研发上。最煎熬的是,我们一度不知道何时才能成功,多亏张延玲一直的坚定态度”。

“卫星导航定位的《地下埋设物标识装置》大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对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数据采集,运用大数据管理、云计算、物联技术,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智能化、防控精准化、响应实时化运行管理模式。“展览时,有不少外商对专利产生了兴趣。”张延玲说,要对已建和在建的地下埋设物实现宏观控制与协调,一直是个世界难题。现在,厚科使这个难题得到了解决。

获奖后,张延玲和团队没有止步,而是加快了在安全防护自动预警方向上的研发步伐。他们根据地下埋设物的不同介质,采取不同的预警方式,根据电子产品的现有缺陷预防误报,采用交叉技术、叠加式的预警管理方式进行多项确认类比,目前,这方面又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其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地下管网牵涉部门众多,需要多部门联动,但一旦形成共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是巨大的。”张延玲说,“现在,国家把城市地下设施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预警系统既能实现对地下埋设物的综合管理,还能节省大量财政资金,前景将非常广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