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留住光明
——记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教师刘芳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左下图 刘芳用盲文整理心理咨询档案。 中上图 刘芳(左)跟实习老师聊天。 右下图 刘芳(右二)在学生搀扶下到教室上课。 (资料图片)

11月18日下午,几经周折,《经济日报》记者终于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会客室里,与该校教师刘芳见上了面。

优雅的笑容,幽默的语言,刘芳活脱脱是一个乐天派,若非提前知晓,很难想象她已失明8年有余。自2007年完全失明至今,她以坚强的意志与黑暗对抗,用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一道美丽风景,被网友称为“贵州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用奋斗留住有限的光明

1993年夏,刘芳大学毕业后成为白云三中的一名语文老师。她工作上勤奋上进,生活平静幸福,岂知造化弄人,不幸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了。1997年,刘芳被诊断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初步表现为视力下降,最终将失明。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刚刚26岁的刘芳一时乱了方寸。当时,她事业刚刚走上正轨,嗷嗷待哺的幼子仅8个月大。未来怎么办?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一时间,刘芳茫然不知所措,只能以泪洗面。

“怨天尤人没有用。哭着是一天,笑着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就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刘芳拒绝了沉沦,决心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凭借残存的视力,刘芳阅读了大量书籍,这不仅让她找到了新的生命亮度,获得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为她此后的教学储备了更多知识。

但上天并没有因为刘芳的努力而给她机会,她的视线一天比一天窄,视力一年比一年差。尽管如此,她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她婉拒了朋友和学校病休的建议,申请承担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如果从此休息了,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刘芳说。

一个盲人要继续留在讲台上,就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凭着微弱的视力,刘芳把三个学年的初中语文文言文,以及考试的重点、难点全部记在了心里,也将厚厚的教案“写”在了心里。说、学、逗、唱,刘芳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刘芳说,“我眼睛不好,上课就一定要生动,才能把几十双眼睛吸引到我这儿来”。上课做板书,她有时写得歪歪斜斜,有时重叠在一起;一次,还不小心走到了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在垃圾桶上,幸好有学生帮忙,她才站了起来。

最难的是批改学生作文。刘芳眼睛看不清,就练出用耳朵批改作文的本领: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她和全班学生一起点评。没想到,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阅效果更好。

尽管视力越来越差,刘芳的课却越讲越精彩,学生也更加喜欢她。学校体恤刘芳,计划让她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哪知学生们听说后,跑到校长办公室,哭着哀求:“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啊!”

用心付出,终有回报。刘芳所教学生考出的语文中考成绩,至今在白云三中无人超越。毕业了,不少学生又把自己的弟弟、妹妹交到刘芳手上,点名要进她的班。

2001年,刘芳用微弱的视力读完了最后一本纸质书籍——《笑傲江湖》;2006年,她看到了失明前的最后两个字——课本封面上的“语文”;到2007年,刘芳完全失明,生活沉寂在一片黑暗之中。

用爱“倾听”孩子的心灵

由于视力的原因,加之教材的调整,刘芳最终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刘芳转任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引路”。当时,贵州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还处于空白状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白云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既有青春期的困惑,也有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特殊矛盾,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

年轻教师章玉嘉至今仍清晰记得2009年向刘芳求助的情形。当时,章玉嘉所教的一名女生割腕自杀,幸好发现及时,救回性命,但此事给章玉嘉带来较大的心理创伤。“我年轻、经验不足,听到学生自杀的消息,不知所措。”章玉嘉最终只能求助刘芳。

刘芳找到这名女生,一边抚摸她纤细手腕上的厚厚纱布,一边心平气和地同她聊天。在聊天中,刘芳得知这名学生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家长的疏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得知这一切,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这样跟着我一天,看看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

“不容易。”

“我天天都这样生活。我这样都能好好活着,你眼睛看得见,又漂亮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这个学生的眼泪扑簌簌往下落,自此放弃轻生念头,刻苦学习,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在刘芳的心理咨询生涯中,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学生开始信赖她,把她当知心姐姐,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她。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塞进了学生书写的各种纸条——“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我的心总是上下浮沉,不知如何是好。”“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

为什么能赢得如此多学生的信任?刘芳告诉记者,“诀窍只有四个字,就是‘用爱倾听’”。

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没有人是完美的,要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刘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黑暗世界里前行的刘芳,总以一颗善良的心带给他人光明和感动,不断传递着正能量。为了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刘芳重建了学校广播站。她积极培养播音员,既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培养了一批诗歌朗诵爱好者。

2009年以来,刘芳还多次走上道德讲堂,为企业、机关、学校职工作了180多场道德讲座,用残缺的身体、坚毅的性格和感人的事迹,激励着每一个人。她还在乡村青少年宫和学校开设了道德讲堂,将与其一起作报告的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讲给全校师生听,用身边人、身边事,温暖身边的每一个灵魂。“她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刘芳的同事毛艳红告诉记者,“她失明了都能认真快乐地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

刘芳爱读书。即使失明之后,她也常去逛书店。打开一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气,浓烈的墨香扑鼻而来,就像书中的字句飞了出来,如萤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刘芳在小学五年级时写了人生的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自此笔耕不辍。失明后,她的电脑装上了盲人软件,经常写点东西。就这样,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历时8个月完成的作品《石榴青青》长达17万字,以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在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有评论说,“这本书色彩明丽、幽默风趣,观察比其他作家更敏锐”。

据了解,刘芳创作的另一部作品也即将出版。

春华秋实。刘芳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事迹得到了广泛认可,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贵州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以及贵阳市“五一”先进劳动者、“十佳师德标兵”、年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荣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