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攀高峰 理当戒浮躁
赵凤兰

只有创作者真正效忠于艺术本身,文艺作品才能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凸显出最富活力的生命气象

“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在新近公布的全国文艺座谈会讲话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语点中了中国文化的死穴。他在讲话中提到的当前文艺界盛行的种种乱象,都或多或少与“浮躁”二字有关,浮躁无疑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大顽疾。

当前,文化界的浮躁症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金钱和名利的膜拜;二是对成功的焦虑;三是非艺术因素的干预。比如,有些创作者为求在创作上多快好省、立竿见影,完全以市场思维取代文化思维和审美思维,炮制一些无诚意、无品味、无价值的平庸之作和精神上的“烂尾楼”;有些单位在任务、指标等经济压力下,盲目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发稿率,将艺术创作者沦为追求数字的奴隶和流水线上的“计件工”;有些文化人患上了“成功焦虑症”,他们不踏踏实实搞创作,不想着板凳要坐十年冷,却总盘算着溜须拍马走捷径,以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晋爵加冕、黄袍加身;还有些文化管理者在“长官意识”和“政绩思维”主导下,把文化当成谋求私利、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工具和手段,没有考虑到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艺术之外的因素裹挟着创作者的心灵,使创作无法抵达艺术最本质的核心。

艺术要攀高峰,必须摒弃浮躁。艺术界这些年之所以难出大师、鲜有旷世之作产生,其根本症结在于浮躁,而导致浮躁的原因是距世俗世界太近,离意象世界较远。文化艺术的本质是意象世界的精神审美,它以追求真善美的纯粹性、充满理想情怀的超越性和不受世俗牵绊的神圣性,带给人一种精神能量的释放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尽管意象世界是人生和实用世界的返照,但艺术又和实用世界保持着某种距离。因此,搞艺术需要有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虔诚信仰和超功利的精神追求。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艺术家的长处在于能在艺术创作中摆脱实用生活的束缚,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之外观看,艺术所摆脱的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但当前许多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功利心和实用心理,凡事都怀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他们搞艺术创作不是为了陶冶性情、享受创作美的过程,而是为了参展、为了获奖、为了市场。一旦艺术家的心灵被金钱、名望、权力、虚荣所挤占,浮躁便如毒草般在他的体内生长。

浮躁意味着悬在表层,与一切深刻分离,它是严谨创作的大敌和敬业精神的腐蚀剂。纵观文艺发展史,凡是留得住传得开的艺术精品都不是快餐文化。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精英和大师,无不是一批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的“苦行僧”,他们凭借悬梁刺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忘我精神,才得以攀登科学艺术之巅,成就惠及后世的伟大创造和垂范千年的艺术瑰宝。爱迪生一生为科研事业博览群书、废寝忘食,有一次做研究太过专心,竟然忘了自己是否吃过饭,朋友戏弄他,说他吃过了,他信以为真,拍拍肚皮,满足地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著名作家卡夫卡曾渴望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写作,穿过地窖取饭是他每天唯一的散步。我国文学家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夫人杨绛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所有的创作和付出都源于对文化艺术事业本身的终极追求,一切与金钱名利无关。

如此看来,寂寞耕耘、心无旁骛、戒骄戒躁,是文艺精品创作的不二法门。在艺术创作中,“速成”是个伪命题,“速度”这个充满激情的词汇,如今已转化为浮躁、喧嚣、焦虑、跟风的代名词。尤其是进入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以来,文艺创作进入了大提速、大跃进时代,几个月拍摄一部电影;一年写几部长篇小说已司空见惯。但是,精品的淬炼需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经典历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文化内涵也不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艺术创造不是“修公路和高楼大厦”,不能赶工期抢工程,它需要慢慢打磨,一点一点淬炼,并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经过严格的检验,方能成其久远。

“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这句话是对文化事业的褒奖和砥砺。文化艺术历来被看成是净化心灵、拯救灵魂的精神良药,如果连文化人自身都浮华遮眼、利欲扰心,又如何能涤弃城市生活里的浮躁,拯救漂泊的灵魂呢?因此,越是在社会转型人浮于事的当下,文化人越是要凝神静气,笃定恒心,砥砺前行。今天的文艺人,仍需要秉持一种“诗意栖居”的浪漫主义思想和超越世俗的文化理想,坚持文艺的美学信仰,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重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渐被蚕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信仰,把实现人类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等社会效益作为文化的最高追求目标。同时,要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待遇,让他们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的泥沼中走出来,以十足的艺术定力和精神定力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摒弃不讲质量只求数量,不讲精度只求长度的速成心态,正确对待艺术与市场、耕耘与收获的关系。只有创作者真正效忠于艺术本身,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和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究中,赋予文艺作品温润心灵的精神底色和高品质的人文追求,文艺作品才能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凸显出最富活力的生命气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