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煤炭产业景气指数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煤价再下探 企业处境难
交通银行能源研究员 竺 暐

大型煤炭企业在市场上掀起了新一轮降价潮,对于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说,跟随降价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必然选择。不过,降价换不来市场需求回暖,反而会导致亏损面继续扩大

冬季取暖用煤高峰即将来临,但是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并未因此回暖。近期,中煤集团、同煤集团、神华集团相继推出促销方案,新一轮降价潮逆势来袭。

为提振需求打开销路,煤炭企业近年来已采取多轮降价措施,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市场日趋疲软,最终收效甚微。本轮迎峰降价以及近期煤企剥离资产、放弃主业的种种做法,表明全行业普遍面临生存压力。

新一轮降价,恰逢大秦线检修和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到来之际,本应是稳定煤价的窗口期,煤企却迫于巨大的销售压力不得不再次打出降价策略。更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降得起价的仅剩下中煤、同煤、神华这几家业界巨头,他们的规模和效益代表着全行业最低的生产成本,他们凭借煤炭、发电、运输的综合优势,代表着全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最高水平。而对于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说,只能跟随降价。因此,本轮降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生计”,必然导致全行业亏损面继续扩大。

除了降价,主动减产也是煤炭行业自救的重要举措。在低迷的需求面前,限产保价努力屡屡挫败,时至今日被迫削减的不仅是产量,还有产能,甚至是资产剥离。企业生产总成本由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减产量”带来可变成本降低,“去产能”带来固定成本降低,但经历多轮降价后,许多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早已无计可施,只得通过出售企业优质资产来获得现金补给,或对亏损资产进行整体出售剥离,无论出售何种资产,此时变现都无法卖个好价钱。

在降价、减产等市场化手段无法扭转困局的情况下,经营转型是煤企自救的唯一出路。但产业升级转型本身也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向深层次开发煤炭资源、提升综合利用率转型只能是大企业的选择。对于不少中小煤企来说,煤炭黄金时代积累的资本已消耗殆尽,所谓转型只能是放弃主业转营其他行业。

短期来看,主要下游产业依旧低迷,煤炭行业弱市格局难言好转,煤企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降价、减产的魔咒仍将延续,倒逼煤企找准适用于自身的转型方式,迅速实现蜕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