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外祖母一生都住在杭州城内,活到80多岁,居然从来没有去过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却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再也没回来”。这也许是离得太近,总想着随时都可以找时间去,结果反而未能成行。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虽然世界那么大,很想去看看,却来不了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说走就走”,够自在、够爽快,全由自己决定。可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先得有足够的时间。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忙于工作生活。除非是职业旅行家,否则多半不能随心所欲。“说走就走”还需要钱。没有足够的财力,交通住宿一概无着,何来“说走就走”?有人说,困于时间、钱财,没有自由,不如辞职旅行。很佩服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但对我等小民而言,这样的旅行终要结束,生活还得继续——收起行囊,重新收拾心情,另找一份工作,继续攒钱过日子。
不管是穷游还是土豪行,旅行总得要花钱,但好歹可以选择非工作时间。所以大部分人的旅行,都得插空找公共假期或者年假。黄金周常常陷入人山人海,花钱受罪。而选择年假错峰旅游,可能会避开人多的烦恼。但总有一些烦恼是共通的,比如吃。旅途中的饭,总是比不上平时来得香。尤其是旅游景点,价格贵、菜难吃。何况路途不熟,时间有限,还是“随便吃点、赶路要紧”。还带来了舟车劳顿:平时被工作憋久了,难得出门,正要抓住大好时光多走几个地方、多看几眼风景。报旅行社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行走在路上、昏睡在车里;自驾游的稍好,相对自由,但也免不了四处跋涉,弄得身心俱疲。
好在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产业。导游、策划、自驾、攻略、团购、APP,衍生出的各种产品已经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比起古人“舟车不易得、舟子不易缠”“衣帽需自看、还要防着青纱帐起”的事事操心、祸福难料,已经是便利许多。所以旅行纵有诸多不适和烦恼,总体还是一种享受。
旅行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它不光能增长见识,还是对现实的短暂逃避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手段。世界之大,到处都是人情的世故、工作的重压、环境的嘈杂、生活的负担、心情的惆怅。而且若是每天都面对着同一座山、望着同一条河、听着同一个领导的呵斥,日子实在过于单调。这就需要短暂的旅行来活动筋骨、放松身心、上来透口气。
我自己有时觉得心情烦闷、灵感枯竭,就会出门走走,短途或者远行。让自然的清新和异地的风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扫去书斋里残留的沉闷。许多创作者都把旅行视为调节心情、找寻灵感的渠道,有的甚至还将旅行写成作品。旅美作家林达正是通过不断的旅行感知各国的历史和文化,写出《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笔记》和《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更让人艳羡的是阿城。意大利威尼斯当地政府专门请他在那住上两个月,也写上两个月,算是给水城做做宣传。于是就有了《威尼斯日记》,前两年还出了本20周年纪念版。旅行对人心灵的帮助,由此足以窥见。
外面的世界似乎很精彩。但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总有一天要归家。每次旅行结束,收获满满,也身心疲惫。躺在床上,一定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种倦鸟归林的幸福感,恐怕会胜过一切途中所见。这就是旅行的功力,它能够将不满变成美满、把不安转为心安。曾经无法忍受的平常日子,也突然间变得可以容忍起来。毕竟旅行是暂时的远离,最后还是得回到生活的日常轨道中,等到下一次忍无可忍之时,那就再来一次旅行。
说穿了,这世间哪有完美之事,到处都是缺憾。即使是拿来医治缺憾的旅行,同样是不圆满的。好歹旅行可以拆了东墙去补西墙,用这边的美好补上那端的遗失。一次不够,就一而再再而三,如此往复回返,折腾几回,人生也就过完了。而这便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