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观众都想看到最珍贵的文物,每一所知名博物馆都在拥挤中度过每一天。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平衡人流量、时间成本和参观环境的关系,是博物馆管理的当务之急。
国庆假期,外出游玩的人除了看山看水,文化场所也是必经之处。作为我国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馆之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暑期以来,游客数量又呈现井喷式增长。每天7点就有人开始排队,到了8点半开馆时,位于院门口的两个领票口都早已排起长龙,两侧各400米的遮阳棚并不能站下所有的人,长长的队伍像贪吃蛇似地将尾巴甩进转角的巷子百十米。工作人员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结队”——站在队尾告知新出现的“小方块们”上午的免费票已经排完了。
“黄牛”攻防战
陕历博于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采取免费不免票制度,每天限量限时发放免费参观券4000张,中午12点到13点停票一小时,发完为止。很多游客还没排到领票窗口时,票已经发完了。这种惠民政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但来的人实在太多,不知从何时起,“门票黄牛”开始出现。
“拿身份证就可以免费领票,就有人一大早领票,然后高价卖给那些不想排队的游客。”陕历博保卫处有关人员介绍,他们天天巡逻,每天至少能抓到2个“黄牛”,但仍屡禁不止。一张免费票,“黄牛”根据票的紧俏程度,最低要价20元,有的要价50元、80元甚至100元进行倒卖。
为了打“黄牛”,每年博物馆、公安部门都会进行整治,可由于“黄牛”与游客的交易十分隐蔽,难以彻底根除。陕历博和小寨路派出所共同合作,从今年暑期开始,10名身着警服的民警和10名便衣围绕博物馆进行巡查,博物馆的领导干部和保卫人员也纷纷加入巡查队伍,在不间断的巡查中,仍有“黄牛”试探各种途径贩卖免费票。
一次“黄牛”向正在排队的游客询问“要票不”,刚好被博物馆的保卫人员听到,准备将其抓获时,“黄牛”马上大喊一声“我有心脏病”,顺势躺在地上,趁保卫人员一愣,“黄牛”趁机撒腿就跑,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移送到了派出所。随后,一名女游客向博物馆举报,一红衣女子向她倒卖门票,该红衣女子被带到保卫处。民警一看,“熟人”呀!原来红衣女已经不是第一次倒卖门票了,之前怀孕时就被抓过,这次红衣女自称她从网上订了门票,因为朋友没来,就转让了,死活不承认是倒票。
严打之下,不少“黄牛”相继撤退或改卖冷饮,但还有“黄牛”胆子更大,贩卖自制假票。一张A4大小的纸能制作出3张票,免费票、老年票、特展票无一幸免。一开始,“黄牛”使用的纸张质量不好,比真票略薄,很快被博物馆识破。事情败露后,“黄牛”改用与真票一样的250克铜版纸印刷,以图夺回“阵地”。于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天在不同票面的不同位置,加盖不同形状的公章来辨别真伪。然而,“黄牛”不甘心失败,你换票面,我就去打印店印刷,你换公章和位置,我拿张真票照猫画虎,一场场“间谍战”打得好不热闹。
今年8月,博物馆为了除掉“黄牛”又使出了高科技招数。刚更换的新票上不仅印有博物馆官方微信和微博的二维码,发票窗口工作人员还会给每一张免费发出去的门票上都手贴一张迷你二维码。据陕历博办公室主任张静介绍,该码信息加密、无法仿制,检票口工作人员用手持的扫描枪通过扫码获取门票的多项信息,辨别真伪,若重复扫描也会立刻被检出,有效杜绝了黄牛党用假票骗人和回收真票上的二维码制假。此外,新票一套五张,每天不同窗口发放的票面纹饰都不同,且每日都会随机调换,发出的票样没有规律,但检票员却能从票面纹饰识别出游客类别。
遭遇“黄牛”攻防战的不只陕历博一家,人气颇高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同样面临“黄牛”的困扰。今年新开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在暑期平均每日客流达到万人左右。为了提供更好的参观环境,自博馆实行门票限购措施,限定每人最多买3张门票。当瞬时在馆人数达到5000人时,博物馆会暂停发票以限流。
长长的队伍就成了黄牛的“商机”。正常的成人门票价格是30元,而“黄牛”在此基础上加10元、20元出售,甚至开价到80元。为了不去售票处排长队,有些游客就从“黄牛”手里买票。于是,“黄牛”也玩起了团队合作,分工出击,分为两拨人,一拨在外售票,一拨在内排队买票。
自博馆多次配合警方进行专项整治,工作人员在售票现场用扩音器不断向游客发布提示,提醒游客切勿购买黄牛的票以免上当受骗。同时自博馆还通过调高瞬时最大承载量、增加售票窗口、优化限流措施等来缩短排队时间。对于馆内的热门观赏节目,如剧场和教育活动,实行网上提前预约。
尽管博物馆在加强规范管理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博物馆与黄牛之间的斗智斗勇依然继续。
“我要进去”
从7月25日开始,陕历博每天的参观量持续突破万人。“展厅里游客太多时,会暂停发票15分钟左右,等里面的游客出来一些再继续发票。”工作人员说,这样的暂停行为每天都会有3至4次,早晨尤为突出,有时仅早上就会暂停3次。
“陕历博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时,设计容量是满足2000至3000人参观,20多年过去了,参观量早已突破设计范围,特别是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激增的游客让博物馆不堪重负。”张静坦言,就好比一家饭店容量只有10桌,现在有20桌的客人要来吃饭,那肯定有人吃不上饭。但很多时候,游客们不能理解,一位等了1个多小时的大爷面对暂停发票的通知愤怒地大喊:“凭什么不让进,我就是要进去。”
是的,“进去”!人们走了太远的路,来到博物馆的目的只是为了“进去”。当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蓬勃发展,一些博物馆不仅有宏伟的外观,其内部设施也直追世界一流。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在藏品征集与研究、办好精品陈列展览、履行公共教育职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国博物馆事业近年来的进步毋庸置疑,但我们忽略了一点,长期以来社会多注重对博物馆硬件的提升,却忘记了告诉大众怎么去看待博物馆?参观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陕历博的领票窗口共有4个,1号2号是散客领票窗口,绝大多数游客在此排队;3号窗口在对面,售卖大唐遗珍展览门票,买票的人队伍比较短;4号窗口则是团队和特殊人群接待窗口,并无人排队。一般有经验的游客都告诉友人,如果不想排队,就直奔3号窗口买20块钱的大唐遗珍展的门票,不仅可以参观大唐遗珍展,还可以直接进入博物馆大门,免去排队之苦。对于花20块钱就可免去排队之苦,有些游客表示“不公平”:“排队这么辛苦,20块钱买张票也不算贵,但这不是变相逼着我们去买票吗?”当然,也有些游客告诉记者,特展的展品很精美,值得花钱。
多维管理
目前,全国范围内陆续有2000多座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享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保证了博物馆的运转。博物馆得以专心致志提高质量、推陈出新,营造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和文化活动。近年来,博物馆领域出现了在收藏与展览空间之外,增加公共教育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的趋势。公众不一定要走进展馆,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APP等虚拟方式参观。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最突出的社会效益就是各类观众都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在以学校、机关、军队团队为主体的同时,社区居民、低收入群体、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观众群体明显增加,带来观众数量的大幅度提升。今年5·18博物馆日,南京六朝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等8家平时收费的博物馆,都对公众免费一天,吸引了10万人前来参观,不少场馆的接待量是平时的10倍。
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免费的博物馆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但在博物馆业内,是否收费的问题依然值得探讨。7月,笔者曾到法国巴黎,参观世界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卢浮宫门票是15欧元,换算成人民币也是100多块,如果预约讲解要额外再加上100多元人民币。想一想卢浮宫外成千上万的人,总有种赚很多的感觉。实际上,卢浮宫每年门票收入大约是8000万欧元,但每年的经营、维修费用达到5.6亿欧元,因此法国政府财政支持和商业开发是卢浮宫运营的主要经济来源。门票收入主要用于购买新展品和博物馆的日常维护,而最大的日常开支员工工资则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
有外国专家曾发文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其数据显示,比起金钱花销,参观博物馆的人比其他人更看重时间成本。新西兰和英国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国家真正要去博物馆的人群中,只有11%和8%的人会在意门票收费。这表明,我们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推行了免票措施后,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下一步该考虑时间管理等问题了。
近期,又一项大展开展,故宫推出晒皇帝家底的“石渠宝笈特展”,让新词“故宫跑”街知巷闻。以前进故宫要排队,前几日看特展也要排队,起个大早到午门,开门后,一路狂奔入宫,不然就要排六七个小时的队!最近这一周,这一招也不灵了,早上7点半到午门,保安会直接告诉你排队需要6小时。
每一个人都想看到最珍贵的文物,每一所知名博物馆都在拥挤中度过每一天。面对今天以及未来越来越多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博物馆该如何平衡人流量、时间成本和参观环境这几方面的关系呢?这是博物馆管理的当务之急。
博物馆设立之初,是作为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环境的物证而存在的,学习和教育为根本立意,它需要的是人们去了解它。今天,当人们发现博物馆的美好,并渐渐培养起前往博物馆探秘的兴趣和习惯时,假如回到收费的老路,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庞杂的人流量,也回不到过去寂静的展厅。金钱永远挡不住人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因此,未来博物馆该走的路,应当是将有水准的管理和普及教育更好地结合,给大众提供更多方式和更多机会来获得信息,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能持续吸引大众的永久性机构。